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54章 張作霖的由盛轉衰

 他從主播提供的信息來看,奉軍將領的軍事才能一般,沒有特別突出的。 

 一個孫傳芳就接連打得奉軍大將丟盔卸甲,逃之夭夭,可見奉軍那些將軍的實力有多弱了。 

 孫傳芳和馮玉祥約定好,一旦孫傳芳在南京動手,馮玉祥也要立馬包圍張作霖。 

 孫傳芳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壓制張作霖的奉軍嫡系看起來也沒有什麼問題。 

 而張作霖擔心馮玉祥趁火打劫,想要把保定和廊坊當做籌碼送給馮玉祥。 

 僅此一條,就可以看出張作霖是懼怕和馮玉祥對戰的。 

 在孫傳芳和馮玉祥如此優勢下,只要雙方夾擊張作霖,肯定可以把張作霖消滅。 

 但這場戰爭最後的結果卻是張作霖在絕境中反敗為勝,這就讓他有些不能理解了。 

 這其中肯定有他不知道的原因,使得孫傳芳和馮玉祥在大好優勢下戰敗了。 

 “而就在這時,孫傳芳打下徐州後,宣佈休兵,打算消化佔領區,無意進一步北上。” 

 “張作霖抓住機會,命令張學良、張宗昌、李景林夾擊國民軍。” 

 “形勢變化的如此之快,讓馮玉祥措手不及。” 

 “自己本來是來趁火打劫的,結果卻成了靶子。” 

 “30萬不到的國民軍哪裡打得過40多萬奉軍?” 

 “但關鍵時刻,愣頭青郭松齡和老油條李景林把馮玉祥給救了。” 

 “1925年11月12日,郭松齡與馮玉祥、李景林暗中達成密約。” 

 “奉軍進攻國民軍時,郭松齡部立即倒戈相向回攻奉軍,李景林提供糧草。” 

 “擊敗奉系後,郭部即退到關外,專意開發東北,不再過問關內之事,直隸、熱河劃歸李景林。” 

 “李景林之所以背刺張作霖,主要是軍閥心理作祟,想要自立門戶。” 

 “郭松齡背刺張作霖原因就複雜了,理念不合加上備受排擠是郭松齡決心反奉的主要原因。” 

 “不過郭松齡產生反叛念頭時,張學良其實已經發現了不對勁。” 

 “張學良向郭松齡傳達張作霖進攻國民軍的命令,但郭松齡含糊其辭,就是不想開打。” 

 “按理說郭松齡如此反常,張學良應該第一時間就控制他。” 

 “可張少帥當時的腦回路貌似不正常,在已經覺察到異常的情況下,居然坐著火車回到了東北。” 

 “張學良這一走,駐留天津的七萬奉軍便歸由郭松齡指揮。” 

 “這七萬人是奉軍精銳中的精銳,不誇張的說,郭松齡指揮這七萬勁旅足可以對付關外的十幾萬留守奉軍。” 

 張學良:郭松齡雖然反了我張家,但我知道郭松齡心裡想的是什麼,不過限於兩義難全,雙方才站到了敵對立場。 

 在郭松齡反叛之前,他其實就已經發現了苗頭。 

 郭松齡在他面前或多或少的表露過要讓父親下野,推他上臺的意思。 

 他之前聽完之後,並沒有多大的震動,只是拒絕說不行,認為郭松齡不過是又一次對父親的抱怨。 

 他對自己和郭松齡之間的情誼非常自信,也不相信郭松齡會幹出背叛張家的事來。 

 郭松齡發佈通告,要求他父親下臺,讓他張學良上臺主政。 

 並且郭松齡還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極力勸說他一起謀劃大業,並感激他對的知遇之恩。 

 不過他言辭拒絕了,對待朋友,他尚且不能背信棄義,如今對父親又怎麼敢擔上不孝的罪名。 

 雖然他理解郭松齡的理想和主張,但實在是無法同行。 

 他是認同郭松齡發展東北,休養生息,不要一味內戰的主張,只是他實在是兩難。 

 最終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還是決定站在父親張作霖這一邊。 

 “11月22日,郭松齡通電反奉,號稱東北國民軍。” 

 “以七萬精銳殺向山海關,以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三部的實力聯起手來圍毆張作霖,勝算很大。” 

 “然而,當郭松齡打出長城,開始跟張作霖刺刀見紅時,意外發生了。” 

 “原來國民軍第二軍、第三軍不顧馮玉祥與李景林的密約,擅自攻打保定。” 

 “馮玉祥雖然是國民軍總司令,但他對胡景翼的第二軍、孫嶽的第三軍沒什麼控制力。” 

 “胡景翼、孫嶽鐵了心的要吃下直隸,馮玉祥為了團結內部,也只好默許他們攻擊李景林。” 

 “如此一來,李景林只好把心一橫,又跳了回去支持張作霖。” 

 “後來在張作霖的授意下,李景林退至山東,與張宗昌合流,組成直魯聯軍。” 

 “張宗昌任聯軍總司令,李景林任副司令。” 

 “沒有了李景林的後勤支援,已經打過山海關的郭松齡,一下子就變成了斷了線的風箏。” 

 “而看到馮玉祥、郭松齡、李景林三家起了內訌,原本已經打算捲鋪蓋跑路的張作霖頓時又燃起了希望。” 

 “這個時候,日本關東軍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親自下場。” 

 “一面出兵封鎖南滿鐵路,一面派出軍事顧問指導奉軍作戰。” 

 “由於日軍干涉,打亂了郭松齡的戰前計劃。” 

 “張作霖獲得喘息之機,奉軍得以在巨流河東岸從容佈設防線。” 

 嬴政:一群烏合之眾罷了,都上了戰場還能起內訌,也難怪反奉失敗了。 

 戰場上起內訌在他看來,實在是無法理解有如此愚蠢之人。 

 明明形勢一片大好,眼看著就可以消滅對手了。 

 卻不知道哪一根筋不對勁,居然還能起內訌,簡直是離譜。 

 即便是要瓜分利益,要麼在戰前約定好,要麼打了勝仗再瓜分,哪有在戰爭中途搶地盤的。 

 他不禁有些感慨,眼看著就可以消滅張作霖了,卻不想起了內訌。 

 張作霖和郭松齡雙方,他自然是站在郭松齡這一邊的。 

 一個和日本勾結出賣國家利益,一個是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愛國青年,站在哪一邊自然不言而喻。 

 “1925年12月23日,陷入進退無據的郭松齡決定孤注一擲,下達攻擊命令,巨流河之戰打響。” 

 “這場戰鬥的過程很簡單,就是奉軍和郭軍一通打。” 

 “戰鬥期間,張學良發動了強大的策反攻勢。” 

 “張學良親自給郭部軍官打電話,講明形勢,表示既往不咎。” 

 “致使郭軍全線震動,士氣低落。” 

 “23日夜,郭松齡召開軍事會議,商議策略,希望大家團結一致。” 

 “但將領們的態度很不統一,很多人主張停戰議和,只有少部分人支持郭松齡主戰。” 

 “在這種情況下,郭松齡最好的選擇是撤退。” 

 “即便撤退可能會引起潰敗,那也比全軍覆滅要強。” 

 “但郭松齡不甘心,所以決定在24日再對奉軍發動最後一擊。” 

 “可是就在備戰的當晚,日軍從側翼偷襲了郭軍。” 

 “再加上當天晚上張學良用飛機撒下‘老張家人不打老張家’的傳單,進一步影響了郭軍的士氣。” 

 “以至於戰鬥還沒有打響,士兵便開始紛紛投城。” 

 “24日中午,見大勢已去,郭松齡率衛隊突圍。” 

 “但沒有跑多遠,郭松齡就與夫人韓淑秀一起被奉軍騎兵俘虜。” 

 “隨著郭松齡的被俘,這場歷時32天的反奉戰爭就此結束。” 

 “經此一役,奉軍元氣大傷,由盛轉衰,局勢由此轉變。” 

 張學良:我對不起郭松齡,當年沒有把他救下來。 

 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依舊對當年沒有救下郭松齡一事耿耿於懷。 

 當年郭松齡夫婦兩人被俘後,他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就讓人去聯絡。 

 希望將郭松齡轉送到他身邊,然後想辦法將人送去國外,好歹還能留住性命。 

 但可惜的是,他還沒來得及行動,郭松齡的死訊就傳了過來。 

 甚至父親還讓人把郭松齡夫婦兩人處決後的照片大量打印,散發到各部門以示警戒。 

 他當時看到後頓時遍體生涼,心灰意冷,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郭松齡雖然站到了敵對立場,但他內心深處對郭松齡的敬佩和讚頌從未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