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81章 老師們的閱讀理解



            搞藝術的,有生不逢時一說,比如梵·高,比如卡夫卡。

放在六七十年前,林朝陽寫《小鞋子》,在文學界和評論家的嘴裡不會比冰心先生好到哪裡去。

但現在是十年壓抑和破壞之後生機勃發的年代,長久以來被壓抑的人們瘋狂的吸納著一切外來的資訊和知識,哪怕是再生澀的東西也有人欣賞。

《小鞋子》的內容並不深奧、生澀,相反,它比現今文壇流行的大多數作品都要更加親近讀者。

也正是因為這樣親民的風格和內容,讓它在發表一個多月之後迅速贏得了讀者群體的喜愛,《燕京文藝》的銷量因此大漲,同時這部在文學界也飽受好評,最近這些天不少報紙上都出現了關於這部的書評。

“這裡面有篇文章你看看,作者對你這部《小鞋子》是吃透了的。”

章仲鍔在跟林朝陽交流的時候遞給了他一份刊物,正是這個月出刊的《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創辦於1956年,原名《文學研究》,1959年改名《文學評論》。

六十年代停刊後,於78年1月復刊,一直以來都是國內文學界比較重量級的文學評論刊物。

《文學評論》是雙月刊,在前幾天出刊的今年第三期上的“新作批評”上刊發了一篇名為《:樸素背後的深遠人文力量》的評論文章,引起了文學界不少人的注意。

“……許多人會因為《小鞋子》積極陽光的一面而忽略其創作的藝術性和敘事深度,筆者認為這部無論是從藝術性還是思想性上都值得深入剖析。

力求以輕鬆、明快的敘事節奏,成功地編織了一個貼近生活、充滿溫情而又略帶苦澀的童年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象徵和隱喻手法處理情節。

那雙丟失的小鞋子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鄉土社會的生活百態和人性中的光輝。

從文本層面來看,《小鞋子》的結構嚴謹而富有層次感。開篇即以一個小事件——小狗子弄丟妹妹鞋子作為故事的驅動力,由此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形成了一種環環相扣、引人入勝的敘事動力。

這種創作策略有效增強了的懸念和觀賞性,同時也凸顯了主角在逆境中積極應對、努力求生的堅韌精神。

在人物塑造上,充分展現了孩童特有的純真與善良,以及他們對家庭的責任感。小狗子和妹妹的形象生動飽滿,他們的每一次對話都充滿了真實的情感表達,使讀者能夠深深觸及到他們內心的掙扎與期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中並沒有陷入許多人固有的思維模式,過分渲染生活的苦難和煽情。

反而通過孩子們對鞋子的渴望,傳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寓意……”

章仲鍔等人在旁邊,林朝陽沒有細看文章,粗略的瀏覽了一遍,通篇基本都是對和他這個作者的溢美之詞。

“這位……”林朝陽掃了一眼文章的署名,“侯同志看起來很喜歡《小鞋子》,不過還是有不少缺點的,當不起他這麼高的評價。”

劉昕武笑著說道:“哪有完美無缺的作品?《小鞋子》已經足夠優秀了,你這可是吹毛求疵了。”

聊完了《小鞋子》發表後外界的反響,劉昕武又問起林朝陽正在寫的。

聽說快寫完了,劉昕武興奮不已,“真盼著早點看到你這份稿子。”

“快了。”林朝陽說。

燕師大,教二樓。

今天上午中文系上的是寫作課,給學生們授課的是剛近四十歲的侯玉芬老師。

相比耆老宿儒眾多的燕大,燕師大的名家、大師沒那麼多,中文系授課的中堅力量還是以中青年講師和副教授為主。

跟後世那個學歷膨脹的不像話的時代不同,現如今系裡授課的講師博士學歷屈指可數,大部分老師都是碩士學歷。

侯玉芬人到中年,教的又是最接近語文教學的寫作課,平日裡與學生們的感情很好。

刺耳的鈴聲傳來,課上完了,學生們烏泱泱的湧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