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不掙錢 作品

第181章 趙雲祭奠

 趙雲坦言不知,他自從被公孫瓚逐出幽州軍後,便一路南下,想到黃河以北去找人投奔。還沒出幽州,半路聽聞噩耗,於是一路輾轉多地打聽才知道公孫瓚的屍首在袁軍大營之中。因此才前來祭拜,他並非世家大族的身份,也不是幽州的官員,因此不曾知曉明日就是公孫瓚的葬禮。 

 張合不禁用讚許的口吻讚道:“即便如此,雲公子竟然一人一馬隻身來到十萬人的大營處,來祭拜大營敵首的屍骸,這等膽魄和自信,果然不是凡品!不愧是我家三公子看上的武將!” 

 許攸聞言臉上倒有幾分不屑。他是不喜歡趙雲這種人,他認為這種人和沮授田豐一樣,腦子裡一根筋,拿著無知當勇敢。要不是袁尚瞧得起趙雲,趙雲今日的行為無異於是來送死的!若是袁尚想讓趙雲死的話,許攸早就命人圍剿且調來弓弩手射擊!許攸認為人應該是懂得進退,識時務者為俊傑,知道利害關係,而不是單憑一腔孤勇去做愚蠢的事情。 

 人世間,人與人的想法是大相徑庭的。要不《三字經》上來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三國裡每個人物都有獨立的思考,所處的階層,環境,職位,境遇不同,自然有著各不相同的想法和價值觀。 

 但總體上無非三種核心思想和價值觀, 

 一種是利益至上的利己主義,也是生存主義,亂世活下來並且維護好自己與家族利益是最重要的,其它的無所謂。許攸,曹操,袁紹,等等都是這種人。 

 而這種人佔據了絕大多數。 

 第二種是理想主義,心中充滿忠義之道,有著追求理想的寶貴節操。趙雲,關羽,沮授,等等是這種人。 

 這種人的比例很少,鳳毛麟角,且每個這麼想這麼做的人都是一個傳奇。 

 第三種是避世主義,這其實也是一種生存主義,只不過他們這種人的生存之道是在亂世避世,躲避紛爭,也不想出仕為官。司馬徽,黃承彥,初期的司馬懿都是這種人。 

 不過這第三種人一旦出仕往往就會變成第一種人。畢竟為了活命和安全最初這些人是連官都不做的!然而一旦逼著這些人出仕當官,他們也會為了生存千方百計的活下去,手段自然是殘酷和陰險的。 

 在重兵把守的一處營帳內,公孫瓚的棺槨靜靜停放著。營帳外掛滿了白幡,隨風飄揚,顯得肅穆莊嚴。內裡的火盆中燃燒著熊熊火焰,照亮了整個營帳,投下陰影交錯的光影。兩個老兵站在一旁,手持紙帛不斷往火盆裡投放,為公孫瓚守靈祭奠。 

 陰風陣陣,寒意襲人。趙雲身穿甲冑,裹著麻孝之衣,臉上帶著沉痛和哀傷的神色。他緩步走進營帳,腳步輕柔卻又堅定。在這肅穆的氛圍中,他顯得格外沉穩和莊重。 

 趙雲走到公孫瓚的棺槨前,雙膝跪倒,以君臣之禮開始叩拜。他閉上雙眼,默默地為公孫瓚祈禱,祝願他在九泉之下安息。同時趙雲悲從中來,數年的效忠與跟隨,他與公孫瓚有著很深的情感羈絆。 

 趙雲心中此時情感複雜,一方面緬懷這位舊主,畢竟公孫瓚對他有知遇之恩和提攜之恩,趙雲領兵打仗的本事都是跟著公孫瓚歷練出來的;一方面又感到懊惱和惋惜,他原以為公孫瓚會十分信任自己,絕不會因為袁尚給自己送禮送官就懷疑自己的忠誠,可是他錯了;另一方面,他的內心深處又產生了對袁氏一族的仇恨,是他們這對父子設奸計害死了公孫瓚;然而當這種想法剛一出現,他卻又被腦海中那位一直向他獻殷勤的袁尚的笑容所佔據,常言道,伸手不打笑臉人,袁尚如此待自己,總不能去做傷害他的事情吧。 

 一念及此,趙雲又想起來過往種種,總之自己欠下了袁尚巨大的人情,甚至可以說是一條命。而袁尚在冀州時,也不曾對自己下黑手,他若想殺自己,自己根本無法逃離冀州,不但如此袁尚還大老遠的相送。這幾份人情壓得趙雲喘不過氣來,總得報答他才好。可是趙雲又不願意委身於殺舊主的袁氏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