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山下 作品

第163章 六千,不是8080的極限

 另外把輸入、輸出端口等等模塊也全都“拆”出來,變成一個個獨立的集成電路。 

 如果曲卓想完成考驗,只要按照這個思路進行就可以了。但他想做的更好。 

 8080用了六千枚晶體管,達到了每秒29萬次的算力。這其實並不是他16位地址總線,和八位數據總線架構的極限。 

 而是因特爾現有的技術,基於單片晶圓利用率,最有性價比的選擇。 

 既然我們已經把一片芯片拆成無數份了,為什麼不進一步壓榨這個平臺的潛力呢? 

 為什麼一定要用二十片集成了三百枚晶體管的芯片,來湊夠六千的數量呢? 

 為什麼不能是九千,甚至是一萬二? 

 六微米工藝我們造不出來,十微米良品率太低。但二十微米,甚至是二十六微米,我們的工藝成熟度和良品率還是非常不錯的嘛。 

 七個寄存器不夠,加唄,十個夠不夠? 

 單個8位數據總線吞吐量有限,再上一條唄。 

 解決兩條數據總線的時鐘排序問題,對眼下國內技術人員來說是個巨大的難關。 

 但對曲卓來說,好像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 

 不就是雙通道技術的變種嘛,設計一款邏輯芯片進行協處理就能解決。 

 還有,為什麼要用電路把拆分出來的芯片焊死呢? 

 為什麼不設計一個標準接口,再搞個支持插接的平臺呢? 

 就像電腦主板上的內存插槽,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決定插多少條內存。 

 設計一個通用平臺很難? 

 從頭設計肯定難,但iBm在八十年代推出的 5150 總線就很合適嘛。能支持到十六位數據帶寬,未來很多年裡都可以一直用著。 

 思路確定,又有腦子裡那個高效到令人髮指的“東西”輔助,曲卓“呆坐”到凌晨三點多,就完成了所有軟硬件設計。 

 周天,不用考慮上班的問題。 

 索性爬起來開始畫圖,到了上午十一點多,將所有十六種拆分芯片的和兩種獨立設計芯片全部落實到紙面上。 

 去嚴家吃了口午飯,回來後又用了兩個多小時,將基於 5150 總線構建的搭載平臺也落實到紙面上。 

 本來想睡一會兒,可人很亢奮,根本閉不上眼。又爬起來給自己設計的兩款芯片寫執行代碼。 

 不知不覺間,時間就到了下午四點多。 

 代碼寫了大半,曲卓忽然腦袋一沉,感覺天旋地轉,緊接著眼前一黑,好像從高空急速下墜。 

 意識迅速模糊,身體從椅子上軟塌塌的滑到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