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李巖

 李巖是自己跟著華記的尋人分隊去的旅順,李天名單上就有他的名字,聽說華記這邊沒有地主豪紳壓迫人,倍受豪紳欺辱的李巖主動跟著華記的隊伍一步步走到了登州上的船,那年他十三歲,從小學、中學、講武堂、軍政學院,一路都是以優異成績畢業,參加了寬甸根據地建設,表現出良好的軍政雙優天賦,也從連長升至旅長的職務。 

 導致他調到襄陽的原因就是李巖在講武堂畢業時的策論:襄陽--爭奪天下的基石!李天牢牢的記住了李巖的觀點,現在就把這個天才的戰場機會捕捉者派到了襄陽!讓他去和李自成這個冤家對頭碰碰頭,看看誰更厲害!當然李天還有成李巖之美,讓他有機會早點去信陽找到紅娘子的意思,至於找不找得到,就看李巖的運氣了! 

 歷史上記載李巖雖然是官宦出身,但是一直主張“均田”,回來被誣陷謀逆而入獄,差點死在獄中。李巖從小就對普通百姓充滿了同情,史書記載了他為百姓做的歌謠: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 

 官府徵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 

 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 

 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 

 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際。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李巖讀書很用功,年紀輕輕就中了舉,《明季北略》上說他“有文武才”,從他後來所從事的軍事實踐活動看,卻非虛語。這樣一個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當時也是很罕見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賙濟窮人;又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他的性格倒像一個江湖俠士,很喜歡結交朋友,他在杞縣名聲很好,百姓都稱他為“李公子”。 

 李巖與李自成的初次見面是在李自成又一次大敗之時,史書記載,崇禎13年,李自成從巴西魚腹山(今重慶市奉節縣東,夔州古城)突圍出來,輕騎由鄖縣、均縣走河南,李巖參加起義軍。《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惟妙惟肖地記述了李自成與李巖初見面時“相得甚歡”的情景:李巖對李自成說,“恨謁見之晚”,李自成對李巖說,“承不遠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巖又說,“將軍恩德在人,願效前驅”,李自成說,“足下龍虎鴻韜,英雄偉略,必能與孤共圖義舉,創業開基者也”。由此清楚可見,兩人談得很投機,真是相見恨晚。 

 而李巖和紅娘子的姻緣則是一個傳奇,史書記載: 

 會繩伎紅娘子反,擄信,強委身焉。聽聽,李巖也是文武全才,被紅娘子擄走,強委身焉!就是李巖被紅娘子搶了還被那啥了,還焉!這記載的人一副好羨慕的樣子! 

 李巖加入闖軍後,就勸李自成“尊賢禮士,除暴恤民”、“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李巖很懂得一些輿論宣傳的奧妙,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間廣佈流言:“闖王仁義之師,不殺不掠”;還編出童謠,讓小兒到處傳唱:“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早早開門拜闖王,管教大家都歡悅”。就是在這一年,嗷嗷待哺的河南饑民如大旱之望雲霓,“惟恐自成不至”,“從自成者數萬”;李自成從此走出隱伏商雒山中時的低谷危厄,面前展現出柳暗花明的轉機。完全可以說,崇禎十三年後農民起義軍的輝煌,李巖是多有建樹、立了大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