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q 作品

第94章 食臭文化博物館

 哈!在這裡補充一下哈,馬蘭兒子的小名,是馬蘭給自家兒子起的,是因為她生小豆包那天,特想吃豆包,等著她先生緊趕慢趕地買來豆包,剛剛把豆沙包都吃下肚,就見了紅,立刻去了婦幼保健院,雖然是高齡產婦,卻是生得順利。於是,就有了小豆包這個乳名。 

 在臭豆腐展區,聚集最多的當然是我們的國人,一家老少三代,正在交談甚歡,只聽這家的爺爺說道:“我一直以為王致和是臭豆腐發明者,也一直認為臭豆腐也就300多年的歷史,還有一直認為王致和臭豆腐是北京臭豆腐。” 

 “今天來這裡才知道王致和臭豆腐,發源於安徽的臭豆腐,他的生活經歷了從文人到商人再到製作豆腐的轉變。王致和製作的臭豆腐因其獨特的風味而受到了當時的文人墨客以及達官顯貴的喜愛,甚至被慈禧太后賜名為“御青方”並列為御膳小菜。” 

 他的孫子接著說道:“爺爺,您沒想到臭豆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吧,原來臭豆腐在唐朝被稱做“陳肺”啊,在宋朝時期,就已經成為了非常普及的街頭小吃。只是不知道唐朝的時候,有沒有炸臭豆腐,也不曉得當時的老百姓是怎麼吃臭豆腐的。” 

 通過這個博物館,我們不僅讓人們瞭解到這些“臭食”的美味之處,更讓他們領略到不同地域的文化風情。這些美食不僅僅是味覺的享受,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博物館逐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許多人都紛紛表示,通過這個博物館,他們重新認識了那些曾經被忽視的美食文化,對世界各地的飲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而我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我們的博物館成為了許多遊客來到這座城市的必遊之地,也成為了傳播美食文化的一個重要平臺。 

 如今,我們仍然在不斷地完善和豐富博物館的內容。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認識到這些美食文化的魅力,讓它們在世界範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