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舞春秋 作品

第961章 一塊收拾

  拿食品來舉例,島國如果進口來自華夏的果汁,那麼在食品要求上,就必須要求100%果汁,零添加劑,零防腐劑和零色素等指標,而國內的執行標準則是在添加劑在對身體無害的基礎上,有了一個百分比的限制。

  也就是說,類似於芬達這種碳酸果汁類飲料,如果在國內售賣的話,那麼可以增加一些添加劑,如果要是賣給島國人的話,就要零添加,不然別人就拒絕你的產品。

  如此一來,芬達在出口產品上就大大提高了成本和門檻,利潤也會變的極低。

  “技術上找一些突破口,象徵性的降低一些利潤或者提高一些市場價格,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就在江洋認為這也在情理之中的時候,白承恩的一席話瞬間讓江洋血壓飆升。

  那就是類似於芬達這種飲料企業,竟然開始分別生產兩種不同規格的飲料。

  一種是添加色素及防腐劑的,在國內售賣。

  另一種是出口商品,100%原生態,零添加,出口美,日,韓等國家。

  說白了,就是把不好的賣給華夏的老百姓,把好東西全部賣到國外去了。

  更讓人震驚的是,這兩種商品的價格是一樣的,摺合成人民幣都是在2.5元左右。

  而如此做法,這些國內的企業也給了自己的說法。

  美其名曰:打開國外市場,佔領國外市場,把華夏的產品衝向國際,不給國家丟臉。

  不僅如此,在菲力集團的價格打壓下,這些國有品牌商把這些劣質的商品開始不斷壓價,這讓原本就不寬鬆的藍鯨也受到極大的牽連。

  關鍵是,這些國有品牌的行為,開始讓華夏的老百姓逐漸喪失了對國有品牌的信心,甚至反感。

  老百姓並不會因為是誰家的企業而產生過多的動搖,尤其是那些“合格標準”在被曝光以後,就更加堅信了一個道理:國外的東西,就是比國內的好。

  “同樣的價錢,把好的賣給外國人,把垃圾食品賣給我們,把我們當什麼人了?”

  各種各樣的呼聲開始在民間傳遞,國有品牌的名聲一日不如一如。

  藍鯨不僅要抵抗來自菲力集團的壓力,還要遭受“同胞”們造下的孽。

  說到這裡,白承恩的臉上露出痛苦之色。

  “有個經濟學家為此還大言不慚的說,這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美德。像是一些農民,通常會把被蟲咬了的爛蘋果留下自己吃,把那些完美的蘋果賣給別人,這是發展中國家必須要經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