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舞春秋 作品

第2009章少年高松(2)


                 五年,讓高松的人生軌跡徹底從夢想中脫離。這五年的生涯,讓高松深刻的認識到,他所謂的理想主義在現實面前一文不值,在資源與背景的襯托下顯得是那麼的不堪一擊。

  終於,他離開了。

  從小在書本上學習到的正義與父母耳濡目染的人生哲理時刻提醒著高松,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但是讓高松沒想到的是,他曾經最引以為傲的東西,在社會這個大染缸裡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抓住的笑柄。

  他成了另類。

  儘管當他抱著公文包離開辦公大樓的時候,窗戶上依然探出了稀鬆幾個腦袋,偶爾出現的幾聲譏諷的笑,讓高松的心如同沉入海底,冰冷一片。比嘲笑更可怕的是,當高松跨出大門回頭望向那個曾經呆了五年的地方時,甚至懶得看他一眼的人,要遠比那些嘲諷他的人還要多。

  他想做個好人,想做個正直的人,想做一個真正對這個社會“有用”的人。

  他用錯了方法。

  那一刻,高松覺得這棟大樓骯髒透了。

  在跨出大門的時候,高松感覺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舒暢,如同陰霾後的晴天,萬里無雲。

  讓高松沒想到的是,比他此時的境遇更糟糕的還在後面,現實的冷水不會因為潑了一盆就戛然而止,而是一盆接著一盆。那些曾經他自以為可以相處一輩子的“朋友們”漸漸遠離,父母每天嘆息著恨鐵不成鋼,就連那些曾經圍著他轉的小商小販們也慢慢的消失了身影。

  有一段時間,高松成日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足不出戶。

  吃了睡,睡了就吃,如果實在睡不著了,就看書,一本接著一本的看。

  那段時間裡,他最愛看的書是一本來自國外某著名思想家的書籍,名字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對於高松來說,精神需求要遠遠比物質需求高貴的多,也奢侈的多。他可以沒有房子,沒有車子,甚至沒有老婆,可以每頓清水白菜配饅頭,如此他不會覺得貧窮。真正讓他覺得貧窮的,是一個人在精神上的匱乏,例如沒有信仰。

  信仰的崩塌,讓高松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在某段時期裡發生了巨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