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對照筆跡

 眾人以前從未聽過蘇軾之名。

 這個名字是從望湖樓題詩開始,而在一些文藝小圈子裡流傳。

 花子期請來的蘇軾,顯然不是這首《蝶戀花》的作者,否則他不可能連自己的詞都不會背。

 受到馮青梔和七稜的話影響,倒有不少人覺得這詞是杜蘅所填。

 “多情卻被無情惱……”封若顏拿著兔毫筆抄錄著剛才的詞,寫到最後一句,心頭驀的一動。

 上闋寫景,下闋則是寫人。

 描述的是牆外行人和牆內佳人,一牆之隔,兩個世界,就如杜蘅和她。

 人群之中,封若顏偷偷瞟了杜蘅一眼,他是在怨我嗎?

 這首詞如果是他一早就寫就的,那麼找他退婚的時候,他說了那一句天涯何處無芳草,其實連帶著要說多情卻被無情惱。

 杜蘅沒去京城之前,童年是在廣陵度過的,跟她早就認識,算是青梅竹馬。

 稍微長大之後,雙方家裡就給他們定下了婚約,杜蘅雖然去了京城,但對她依舊書信不斷。

 隔三差五,便差人給她寄來京城的東西,吃的用的,還有一些古書善本。

 但她對他卻漸漸起了厭惡之心,愛答不理,即便偶爾回信,也是寥寥幾句。

 等到杜家被抄沒了之後,她又逼他退婚,他將婚書還給她那一刻,雖然裝作滿不在乎,但心裡恐怕早已絕望了吧?

 他怨她,所以才有‘多情卻被無情惱’之句。

 “杜蘅,這首詞真的是你填的嗎?”封若顏眸光閃爍,宛若寒星。

 杜蘅則是神情冷肅:“我剛才說過了,這首詞的作者是蘇軾。只是……不是這位蘇公子。”說著,他特意掃了一眼假蘇軾。

 “真有蘇軾此人?”

 “當然,我在京城的一個朋友。”

 按照時間線,真正的蘇軾尚未出生,但如果說是之前的人物,恐怕也不會有人相信。

 在場之人都有一些學識,前人的詩詞讀過不少,如果蘇軾有詩詞傳下來,這麼多人都不知道,唯獨杜蘅讀過,那也很不合理。

 不能說蘇軾是前人,也不能說他是後人,後世之詞他現在就知道,那也很奇怪,所以只能說蘇軾是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