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夢郎君 作品

第276章 另類的面試

1989年,在日本經濟泡沫最高峰的時候,索尼以出資6700億日元,合4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

這筆收購被稱為“索尼歷史上最大的謎團”。

當時擔任索尼經營戰略本部長的郡山史郎是這樣說的:“收購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與美國的政界、財界加深交流。”

因為盛田昭夫曾說過,他在紐約第五大道住了很多年,但從來沒被邀請參加過有政客和財界人士出席的當地聚會,索尼在美國還不是一流企業。

其實索尼的產品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進入了美國市場,1970年更是成為首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企業。

但盛田昭夫作為索尼的靈魂人物,他從來沒有被邀請參加過財政界的宴會。也就是說,他雖然和美國人有商業交往,但一直沒有被認可為夥伴。

僅憑經濟能力是無法融入美國頂級圈層的,即便是阿拉伯的石油巨頭也不會被邀請參加這樣的派對,盛田昭夫試過很多種方法都融入不進去。

參加宴會是外交手段的一環,如果本人不被認可,但還想參與的話其實有一個比較特殊的辦法,那就是帶好萊塢的女演員同去。

電影公司在美國社會是一個特別的存在,電影是發源於美國的產業,是美國文化本身的驕傲,與汽車和電器產品的定位完全不同。

不論是政界還是財經界的聚會派對,都熱衷於邀請一些好萊塢的演員參加。

如果某人的妻子是好萊塢的女演員,哪怕他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嘍嘍,因為是夫妻同行,也能獲得參與的資格。

有婦之夫的盛田昭夫當然不可能離婚後再找一個好萊塢女演員結婚,那就換個思路去當電影公司的老闆好了。

因此他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深層次的目的是想得到“只要邀請了盛田昭夫,就能帶來好萊塢女演員”的好評。

這樣他就能被邀請參加各種派對或者宴會,從而融入美國的頂級圈層,擴大索尼的影響力,把索尼打造成美國的一流企業。

劉元昊在美國的經歷和盛田昭夫其實比較類似。

1980年,興元投資就進入了華爾街,但一直到91年海灣戰爭時在其他人紛紛選擇做多,而興元投資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做空石油並大賺一筆後,劉元昊和興元投資才開始被華爾街注意到。

再加上他一直很用心的經營和沃倫巴非特的關係,得到了巴非特的力挺並抓住機會成為美林銀行的董事,又和華爾街站在一起支持拉鍊頓上臺,這才得到了華爾街的初步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