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北 作品

第60章 出兵

 按理說左靈是名士,來投王芬很正常。可左靈這個司徒沒做幾天劉宏就死了,掏出去的錢還沒回本,不太可能拋棄現成的地位而去屈居於一個刺史之下。 

 簡雍的想法是長安和徐州的情況應該不太好,雙方都想轉戰冀州。 

 這可不是無的放矢,現在各方勢力表現得都很平靜,萬眾矚目的袁氏內鬥也沒有發生。這種情況要麼是袁家解決的內部矛盾,要麼就是有高人指點讓袁家一致對外。 

 由於中毒後遺症的原因,王弋的思維不能時刻保持清晰,華佗給他開的藥方中絕對有助眠的藥物,總是讓他昏昏沉沉的。 

 所以他在做決策的時候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大腦外部掛件,這個掛件就是郭嘉。 

 郭嘉從來不是什麼好人,為了保證攻略冀州的時候不被打擾,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郭嘉派人去刺殺合肥侯。 

 第二,郭嘉派人聯繫了呂布。 

 第三,郭嘉準備去一趟涼州,找一個叫欒提於夫羅的人。 

 郭嘉的想法很簡單,既然不想幽州好,那大家就都別好。 

 不提郭嘉的謀劃,張飛帶著兩萬兵馬徐徐向冀州進軍。 

 這一次肯定是要先守,守住王芬的攻勢之後再進攻。 

 張飛和戲志才兩人研究了很久,並沒有將戰場放在城高牆堅的涿縣,而是準備在范陽和王芬展開對決。 

 范陽城前一馬平川,王芬想要擺開陣勢很容易,想要攻下有一萬弓弩手的城池卻不容易。 

 二人將勝負的關鍵放在了范陽前的易水上。 

 現在還未化凍,想過易水很輕鬆,可耗上幾個月想回去可就難了。 

 范陽城前有進攻方安營紮寨所有的便利條件,臨近水源方便將士取水,河道相連方便運送糧草。 

 但這是兩人精心設下的套,只要王芬決定倚水建營,那麼他註定會失敗。 

 兩萬人和十五萬人根本不是一個量級,人多固然很強大,消耗的卻也更多。 

 同樣多的糧食張飛手下的幽州兵可以消耗很久,王芬的冀州兵卻不行。 

 所以為了方便運輸,王芬一定會將囤積糧草的地點選在盧奴,因為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盧奴都十分方便。 

 張飛不是孤軍作戰,只要趙雲斷了王芬的糧,王芬的軍隊要麼餓死,要麼被淹死,沒有第三種選擇。 

 有人會說只要攻下范陽什麼計劃都不會實現。 

 不存在的,張飛二月份進駐的范陽,等斥候發現王芬的軍隊出現在易水邊已經是三月了。 

 這一個月張飛只幹了兩件事,加固城池和囤積足夠多的防禦器械,就等著王芬來了。 

 張合則領著一千兵馬被戲志才派到了故安,他的任務是開河之後在易水上游築堤壩,等待反攻的命令。 

 得知王芬進入冀州後徐榮和趙雲也從涿縣出發了,這個時間要把握好,可以晚卻不能早,不然從幽州奇兵斷糧傳變成冀州剿匪記那才搞笑。 

 雖然不是第一次為帥張飛依舊有些緊張,以前的任務都是王弋交代好目標他上去打下來就行,這次卻要用手上的人攻下整個冀州,他不得不慎之又慎。 

 戲志才看出了張飛的緊張,提出建議:“翼德將軍,能做的我們都做了,盡人事聽天命就好,你要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聰明人,但他王芬絕對不是。” 

 王芬確實不是聰明人,大軍停在易水邊,他正在升帳議事。 

 望著麾下的文武王芬很得意,他不覺得王弋能贏,更不覺得自己會輸,可有人覺得他會輸。 

 “諸君,范陽在前。聽聞賊將在此已築城月餘,諸位可有破敵良策?”王芬看向了眾人,聲音有些凝重:“幽州兵馬畢竟不是黃巾,若有良計諸位可暢所欲言。” 

 然而帳中眾人你看我,我看你。他們能有什麼良策?不打就是最好的良策。 

 冀州的黃巾還沒弄明白,治府鄴縣還在黃巾手裡,也不知王芬這麼著急做什麼。 

 真正支持這場戰爭的只有兩個人,逢紀和左靈。他們都是帶著任務來的,誰死了他們都開心,而且兩人武略真的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