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北 作品

第110章 三件喜事

 總有人在逆境的時候喜歡說我命由我不由天。 

 可是在王弋看來這種事更多的時候是由天不由我。 

 上天沒有任何公平可言,眾生平等只是一句笑話。 

 很多人都理解錯了一個問題,眾生平等不是所有人出生的時候就都是一樣的。而是在上天面前,所有人都是它的玩物。 

 老天爺憑藉自己無常的喜怒對天下蒼生施加這獎勵或者懲罰,從這一方面來講眾生確實是平等的。 

 在這個靠天吃飯的年代,王弋一直做的是將自己表現得更突出一些,讓老天爺更容易發現他一些,選擇到他的幾率更大一些。儘量避免懲罰,從而獲得獎勵。 

 他管這種事叫做準備,為拼命的戰士們準備好上等的武器甲冑,為辛勞的百姓們準備好更加方便快捷的農具,為學子們準備好書籍,為武士們準備好了前途。 

 上天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他也終於迎來了屬於他的回報。 

 臨近年關,幾乎在同一時間王弋迎來了三件喜事。 

 第一件事是人才。 

 袁術回到揚州之後一直在謀劃稱帝這件事,有了陳珪的支持,這次他不再頭腦一熱便想登大位,而是進行了多方準備。 

 被其擾得不勝其煩的周瑜終於受不了,舉家搬到了冀州。僅僅只用了不到兩個月,堪稱一路火花帶閃電。 

 不要覺得這個時間長,周瑜那個死鬼老哥每次出行前至少都要數十輛車駕,像周家這種大家族能這麼快,周瑜真的是在玩兒命了。 

 其實真正打動周瑜的是魯肅的一句話:欲平天下,水軍無可或缺。奈何河北無可主事者,望公瑾三思。 

 周瑜以前就很看好王弋,但他不是很不想投王弋。 

 大抵是有才能的人都是孤傲的,為了能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才學,他希望成為不可替代的那個一。 

 然而去過冀州之後周瑜無奈的發現,以自己的水平別說成為不可替代的一,能不能排在權力第一梯隊都是個問題。 

 出於個人意願周瑜當然想在王弋手下聽用,畢竟沒有誰能拒絕在一群聰明人身邊工作。真正強者的格局就是有競爭才能進步,獲勝之後才更有成就感。 

 問題是周瑜的兄長已經死了,他得扛起周家的大旗。想要恢復祖上的榮光,光靠硬實力是不夠的。 

 上一次周瑜去冀州的時候就敏銳的察覺到荀氏在王弋手下的重要作用,他可以預見未來王弋的三公中至少有兩個會是荀氏族人,其他所有人去競爭那一個位置實在太過殘酷。 

 這就讓一個尷尬的局面擺在周瑜面前,他看上的不一定能看得上他,看上他的他都不想多瞧一眼。嗯……我沒有說某袁姓字公路的諸侯!大概吧…… 

 好在這並未打擊到周瑜,反而為他制定了未來的方向。 

 不論是跟著王弋幹,還是對抗王弋,想要再次讓周家騰飛,成為一個文臣註定沒有多大出路。 

 於是他回家之後開始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兵法上面,甚至做好了要麼打死王弋,要麼被王弋打死的心理準備。 

 魯肅的信來得正是時候,在周瑜看來文臣的巔峰是三公,武將的巔峰就是大將軍。 

 按照漢朝的慣例,大將軍並不是一個常設的職位,所以在武將系統中四方將軍便是能和三公平齊的職位了。 

 四方將軍的競爭壓力就要小很多,而且周瑜有足夠的自信拿到一個。 

 他唯一擔憂的便是自己年紀太小,不過十六快要十七而已,王弋可能不太待見自己一個小孩兒。 

 雖然王弋起家的時候和他差不多大,但王弋在這個時代的人眼中算得上是個傳奇。儘管王弋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依舊有無數年輕人將王弋視作偶像,人生過得就應該像王弋那樣精彩,曾經就連他也是這麼認為的。 

 結果到了冀州後才發現王弋對他很重視,還帶他去巡視了一次軍營。 

 這次巡視的軍營是在平原的青州軍,王弋攢了好幾年才攢出足夠給青州軍換裝的甲冑,還是半身甲。 

 當然這麼一支半身甲的兩萬人軍隊在這個時代已經足夠震撼了,沒人不想統帥這麼一支軍隊,周瑜也想。 

 檢閱完成之後周瑜覺得大概只有財大氣粗的王弋才能給軍隊裝備得起甲冑,這種軍隊的戰鬥力毋庸置疑,只是讓他有些意外的是這支部隊的統帥和他同樣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