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北 作品

第122章 冀州進行時(三)

 荀攸休沐了,原因很簡單,他受傷了,被王弋狠揍了一頓。 

 荀彧聽說這件事後匆忙去找了王弋,然後黑著一張臉來看望的荀攸。 

 活該! 

 這是荀彧對荀攸唯一的評價,他雖然沒從王弋那裡知道什麼,但看到王弋的狀態就知道他這個大侄子在王弋面前作了個大死。 

 王弋有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對於認可的人都十分信任。 

 對於臣下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可荀彧卻認為這不是一個優點。 

 有誰可曾見過將手下最精銳的軍隊說放出去就放出去的嗎?即便濮陽和平原確實十分重要,但張遼統帥那支部隊已經太久了,那些青州兵身上早就打上了張遼的個人印記。就更不用說最精銳的幽州兵了,聯合討董的時候王弋都沒有收走張飛的虎符,這簡直就是荒謬。 

 這還只是冰山一角,荀彧早早就注意到了這種情況,但他不是王弋手下最老的那一批人,很多時候都是要講資歷的,這種事他只能旁敲側擊。 

 然而荀攸卻是,從隻言片語中荀彧可以肯定荀攸來了個直言不諱,直接將王弋激怒。 

 這就導致荀彧也想抽荀攸一頓,作死不是這麼作的,不想活直接抹脖子算球,別連累其他人好不好。 

 荀攸只能頂著個黑眼圈將自己的小叔叔送出家門,小的時候還好騙,還能用大人的威嚴嚇唬嚇唬,現在只能賠笑了…… 

 送走荀彧後荀攸來到了書房,從銅鏡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唯有苦笑。 

 他確實比荀彧激進許多,王弋這一路走來成績堪稱輝煌,可發家史卻並不光彩,甚至有些詭異。 

 這些事絕對不能洩露出去,不然一定會有人懷疑王弋身份的問題。 

 所以他們那一批最老的追隨者如果不能壽終正寢在王弋前面,荀攸就打算給他們來一個被死亡,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 

 其實荀攸這麼做和忠誠沒多大關係,這和他的志向或者說追求有關。 

 與其說他追隨的是王弋,不如說他被王弋唬住之後轉而開始追求道。 

 這個道不是道家,而是道義,盛世太平的道義。 

 如今這條道路上只有王弋也唯有王弋在負重前行,所以他才會拼命為其保駕護航。 

 王弋的政爭手段其實很高明,從大漢還沒滅亡時攪合袁家就能看出來。 

 但那只是針對敵人,對待自己人的時候王弋過於溫和。 

 荀攸就是想讓王弋明白,在通往權力巔峰的道路上沒有人和他是朋友,也沒有人能與他結伴而行。 

 對於王弋來說這很殘忍,因為王弋的初衷便和荀攸的不一樣。 

 雖然兩人的目的都是讓天下太平,而且手段都是讓王弋成為皇帝,但王弋想要的是給予這個時代更先進的政策,而荀攸則希望王弋能以一個領導者的身份統御天下。 

 可惜荀攸並不知道王弋的經歷和他想象中的截然不同,在王弋最適合接受教育的年齡,所學的不是經史子集,也不是權謀爭鬥。 

 所以王弋對於這個時代人很多的做法難以理解。 

 要命的是,在這個時代荀攸是對的,而王弋終將因為自己的幼稚付出代價。 

 未來的事沒人能說得清,也沒有人能預知得到。 

 荀攸放下手中的銅鏡,休沐只是掩飾受傷的藉口,該他完成的工作一件也不能落下。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耕在即,沒有什麼時間是比現在更適合搞事情的了。 

 春天其實就像是一個信號,絕大多數事件都是在春天開始的,就比如說爭鬥! 

 王弋的意思很明確,幽冀的世家必須和外來世家形成對立之勢,絕不能出現雙方聯合的情況,而荀攸就是這個計劃的執行人。 

 這件講究的就是一個速度和深度。 

 速度就是快,不能給雙方聯姻的機會。 

 深度就是仇恨,雙方結仇的效果必須要大,最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荀攸將實行計劃的時間定在春天不是沒道理的,春耕可以說是整個大漢最重視的一件事。想要春耕能正常運行,水便是不可或缺的資源,荀攸就是盯上了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