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北 作品

第203章 河北的沙盤(九)

 進攻與防守,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津津樂道的話題,矛與盾的血腥藝術。 

 張遼一直認為自己稱得上是個藝術家,至少在進攻端無往不利。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從陰平到下邳兩日便至,一路根本沒費什麼手腳。 

 然而在下邳城下張遼卻遇到了麻煩。守城的袁譚相當有水平,他派自己的部將管統帶了五百人駐守在葛嶧山上和下邳城遙相呼應。 

 張遼攻城,管統就在山下晃悠。張遼攻山,袁譚就派人開城門。 

 袁譚在把控局勢上很有一手,他十分清楚張遼最忌憚的就是不戰。 

 別看下邳城池高大,可一旦打起來他沒有一點兒守得住的把握。只要不打,張遼的心態就會慌亂,畢竟張遼是孤軍奮戰,所有的問題全都是大問題。 

 下邳如今總共只有一千兵馬還被他分出去了一半,袁譚只能多插旗幟虛張聲勢,為的就是不被張遼猜出來自己到底有多少人。等到他派出去募兵的人帶著人馬回來,那他就可以放開手腳隨便打了。了不起互相消耗唄,反正他有城牆。 

 事實上袁譚成功了,張遼反覆試探了一上午也沒有看出下邳到底有多少人馬。每次試探攻城的時候袁譚都擺出遊刃有餘的姿態,而管統也適時出現在戰場邊緣。 

 張遼倒不是害怕兩面夾擊,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一鼓作氣說不定就打下來了。他真正擔心的是對方不夾擊,只是將他困在城下。 

 倘若士卒不能心存死志,士氣就會一落千丈。更何況他現在別說補給了,就連軍營都沒有。這要是被包住了,只能等死。 

 張遼不停的告誡自己必須想出一個應對方法,況且連續試探了半日士氣已經在下滑了。 

 顯然正常情況下並沒有太多的靈機一動,張遼卻是想不出什麼好主意,他準備用一個笨辦法——進三退二。 

 也就是前進一段距離後再後退,裝作被牽制住的樣子。前進的距離要比後退的距離長,實際就是在緩緩前進。 

 這麼做的好處就是張遼也可以進行反覆試探,探明山上到底有多少人,但是壞處卻更多。行進速度會非常緩慢,士卒的體力和士氣下降的非常快,對行軍陣列要求極高。 

 可張遼也沒什麼好辦法了,他們這些人有效戰鬥時間只有一個白天。今天不能進下邳休整,晚上只能天為被地為床。 

 “攻!” 

 軍侯們打起精神,齊齊發出號令督促隊伍前進。 

 “御!” 

 見到山腳下有人影,軍侯又立即組織退守。 

 百十來步的進攻距離,反反覆覆走了好幾趟才走到一半。饒是王弋加強了行軍陣列的訓練,此時陣型也是七扭八歪不成樣子。 

 不過也不是沒有好事,張遼終於確定了山上最多也就幾百人,此時正恨得牙癢癢。 

 他是怎麼發現的呢?之前的試探張遼給麾下士卒留夠了休息時間,同時也讓管統有了充足的時間準備。現在如此快速反應,管統根本來不及更換旗幟,來來回回一直都是那幾面旗幟。 

 要知道張遼麾下的精銳此時都已經有些疲憊了,山上的袁軍不停的上山下山不可能還是同一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