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北 作品

第476章 旅人歸來

 王弋上了馬車後便回到鄴城去了,連禮部準備的接見儀式都沒有參與。 

 牽招有些愕然,他歷經了磨難,怎麼感覺王弋對此並不重視呢,還是荀彧給這傻小子解釋了疑問。 

 他們可不是指所有文武官員,他們只有六個人,就是六部尚書。 

 這是不重視嗎?這是太重視了! 

 未來牽招的同僚都是六部尚書級別的,前途將不可限量。 

 王弋真的是很夠意思了,牽招所得的收穫又不會跑了,有些還涉及到了機密,有得是時間查看。 

 六部尚書想要聚在一起,並且還是以牽招為中心的機會可不多,肯定要讓牽招把握住了才行。 

 而且王弋對此行的收穫沒抱什麼太大的希望,牽招回來自然是好事,可他預計牽招最早也要年底才能回來,如今年初就回來了,實際上也只用了四年多一點兒的時間而已。 

 遼隊方面在毛紡織技術上已經有所突破,想要進行一次大的跳躍單純靠類似的技術是不行的,最好是有代差的技術才好。 

 還有一點就是整個河北的吞金巨獸,王弋都快要玩兒不起的材料科學,實在是太燒錢了,配比出來的東西大多數現在都沒法使用,有的甚至都不能複製,要是有現成的配方那自然是好的。 

 這麼點兒時間,他不覺得牽招能夠獲取羅馬人的信任,得到他想要的東西的核心機密。 

 事實也印證了王弋的想法,兩天之後在盤點收穫的時候發現牽招確實沒帶回來什麼有用的技術。 

 不過不是因為牽招不行,而是因為羅馬不行。 

 後世將羅馬吹得天花亂墜,事實上羅馬並沒有那麼強大,技術水平在整體層面上和東方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有些甚至存在著代差。 

 當然,羅馬並不是全面落後,但是在理工方面確實沒有後世吹得那麼神。 

 特別是在數學、曆法、天文等一些方面,羅馬在某一個方面特別突出,其他方面就十分不夠看。 

 尤其是曆法,混亂程度堪比麻線團,王弋派過去的學者和羅馬的學者對了又對,竟然發現羅馬記載的日曆中詭異的消失了幾天…… 

 沒錯,就是有幾天平白無故從時間線裡面消失了…… 

 大漢學者人都麻了,再也沒什麼閒心和羅馬人對什麼曆法了,曆法學者都這麼不嚴謹,那還扯什麼其他的? 

 王弋心心念唸的毛紡織技術同樣是一筆糊塗賬,他需要的是一種劃時代的、能夠批量生產毛線毛布的技術。 

 然而牽招帶回來的紡線、織布機圖紙比遼隊後發明的還不如,兩者之間真要說差距那只有前期處理。 

 王弋只是將羊毛洗乾淨就嘗試紡織了,事實上羅馬人要將羊毛清洗很多很多遍才能進行紡織,只有這點兒差距。 

 不過牽招給他帶回來一個學者,這個學者也是牽招回來這麼快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