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小姨子 作品

第二百一十八章 學歷歧視?先管管高考地域歧視吧(3,求自動訂閱)

 沈飛對他們問道。

 幾個人面面相覷,卻沒有一個人吭聲。

 很顯然。

 他們不太明白沈飛的意思。

 “學歷歧視?”

 張若楠想了想道:“沈主任,您的意思是……”

 “算了,你們回去吧,把給我找幾個年輕人,算了,我自己去網上找資料吧,暫時先不用你們了。”

 沈飛想了想,擺擺手道。

 他忘記了。

 這幫人一個個都已經是中年人了,對於學歷歧視這個事情,感受並不深刻。

 但事實上。

 學歷歧視如同任何類型的歧視一樣,在任何社會都存在。

 歧視本身源自認知偏見,歧視是偏見的行為。

 在社會中,存在對於美醜、高矮、貧富許多方面的歧視行為。

 學歷歧視也在劫難逃,並且嚴重,影響深遠。

 由於學歷,尤其是

第一學歷一旦形成,就無法更改,從工作、結婚往後的生活裡,都存在被人歧視的風險因素。

 這樣的歧視危害好比種族,從你本科錄取那一天開始直到生命結束,甚至會讓

 後代也承受歧視的陰影。

 人對於高矮胖瘦有歧視,為何對學歷也會歧視呢?

 大概是因為,人們對於聰明與愚笨的區別心,人們認為高學歷可以是高智商、高能力的顯性量化特徵。

 由此,低學歷也就成為他人眼中低智商、沒能力的顯性特徵。

 將學歷指標化、顯性化成為了學歷歧視偏見的源泉,為歧視行為提供了原始動力。

 這聽上去有些荒謬,但確實存在於大部分人的生活當中。

 打個比方來說。

 在國內的招聘領域,985、211大學的學生,就是比普通大學的學生找工作更容易。

 這也是很多人在網上怨聲載道的原因。

 看著她們發的帖子,沈飛的眉頭緊緊皺在一起。

 說實話。

 他因為是燕京本地人,對於這個倒是沒什麼感覺,但沈飛能夠明白那些人的想法,不過沈飛覺得,真正決定學歷歧視的,其實並不是所謂的重點大學和普通大學之分,更重要的地方在於,高考的地域歧視。

 想想看。

 江省、魯東省這樣的高考大省,哪怕你考了六百多分,結果卻未必能夠上燕京、盛海的重點大學。

 但人家燕京和盛海的本地人,只要四五百分,就能夠上重點大學,這難道不是最大的問題麼?

 有人曾經統計過,燕京的學生考上燕京大學的概率,是南河省的六十倍!

 儘管有些人一直宣稱,大夏不存在所謂的高考地域歧視,但事實上,那隻不過是他們的錯覺罷了。

 沈飛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整理了自己能夠查到的數據之後,真的是被震驚了。

 大夏高考制度的發展,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解決有沒有高考的問題,這個在七十年代末已經解決。

 第二階段,解決高考升學率低的問題,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高等教育,從公開的數據來看,這一問題已在逐步解決。

 第三階段,解決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匱乏的問題,迄今尚無實質進展。

 由此來看,高考公平應當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層次,升學率公平,保證每個省份的考生,都有相對比較公平的機會考入大學。

 第二層次,在名牌和重點院校的錄取比例上,應保證各省考生擁有公平的競爭環境,同臺競技。

 客觀說,相對於龐大的教育需求來說,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永遠是相對匱乏的。

 而恰恰這一點,決定了優質教育資源必須要公平分配。

 當前,群眾對高考制度地域歧視的不滿,主要集中在優質高校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的問題上。以燕京大學本科生招錄情況來看,這種地域歧視是客觀存在、不容否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