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說歷史 作品

一代雄主苻堅,坐擁百萬雄師,兵敗淝水的真正原因

 “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這三個成語中國人都很熟悉,它們的出現,都是因為一個人,苻堅。

 苻堅,氐族人,前秦第三位君王。他以一己之力征服鮮卑、羌、羯、匈奴、丁零等各民族,完成北方統一。

 就是這樣一位雄主,統帥百萬大軍,卻輸給了偏居一隅的東晉,最終國滅身死,不免讓人唏噓。

 他為什麼輸?也許從三個方面對比可以找出原因。

 政治環境

 前秦

 苻堅能夠統一北方地區,最大的功臣是漢人王猛,他在政治上,抵制權貴,整肅吏治,綜合儒法,選拔廉明,強化中央集權。但王猛死後,前秦的政治環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苻堅是個雄主,極度自信,認為可以降服所有人,所以他對敵人不僅不殺,而且委以重任,導致朝堂上派系林立,各懷鬼胎。

 除了氐人貴族外,還有以秘書監朱彤為代表的漢人,以慕容垂為代表的鮮卑,以姚萇為代表的羌人等。

 陽平公苻融、太子苻宏、中山公苻詵、以妃子張夫人等都反對伐晉,他們是氐人代表,知道伐晉風險,也多次勸苻堅要安內,要提防其他胡族。

 朱彤、慕容垂、姚萇則是慫恿苻堅,“小不敵大,弱不御強”的理論也搬出來了。說到底還是內心的慾火沒有熄滅,只能亂局才能實現他們心裡的想法。

 君臣心思不一,最怕做大事,最怕出大變。

 東晉

 桓溫掌權,並沒有邁出最後一步,遺憾去世,他弟弟桓衝能力和野心都不夠,東晉內部皇權危機解除。

 桓溫去世,王謝兩家再度共掌朝政,而桓衝坐鎮荊州,皇族司馬道子錄尚書六條事,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平衡。

 此時東晉應該處於有史以來最平衡,最平穩的一個階段,掌權者都沒有太大野心,想的就是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反而團結起來了。

 國內形勢

 前秦

 民族共存,但沒有融合,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存,而且都極端尖銳。

 苻堅打造的前秦帝國,是一個拼湊起來的各民族混合物,每個民族都保存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語言,這種混合物比較脆弱,依賴於軍事力量的維繫。

 採用分封制,將原本的部落力量集中,演變為分散的軍事殖民,導致各個地區的氐族力量都相對薄弱,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形成不了有力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