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木公 作品

第228章 “辭職”信?

 宋齊魯抓緊讓人找來地圖,這一看之下,頓時有些傻眼。 

 現如今的運河,基本還都是隋唐京杭運河的故道。 

 通濟渠和永濟渠基本以洛陽為拐點大體成“《”形。 

 因為自隋煬帝遷都洛陽、唐朝定都長安,開鑿疏浚大運河的目的就是為了將蘇湖地區的物資,通過漕運運抵都城。 

 而自宋以來,定都汴梁(開封),光是城內常駐人口就將近百萬,龐大的人口聚集,使得包括山陽瀆(揚州到淮安段)在內的通濟渠段漕運更加繁榮。 

 所以這才有了《清明上河圖》上汴京的繁華景象。 

 這次開封之所以那麼快就被破城,還不如小城太原堅持的那麼持久(堅持了八個多月才被破城)。 

 究其原因,完顏宗翰部包圍開封之後,切斷了汴河漕運,就是其中一個重要致命危害。 

 這喝還好,如果這吃沒得吃,那就要命了! 

 至於宋齊魯記憶中後世的“裁彎取直”後的京杭大運河,那已經是元代時候的事了。 

 元代為了打通杭州至元大都(北京)的運河漕運路線,耗時十餘年時間。 

 先後在元世祖忽必烈時期的至元十八年(1281年),修通了現今濟寧到東平(今屬山東泰安)段。 

 至元26年(1289年),開通東平經壽張到臨清(今屬山東聊城,明清時期運河三十六名城之一。素有“小天津”的美譽,明萬曆年間臨清鈔關當時的漕運稅收入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佔全國財稅收入的四分之一。直至清光緒27年[1901年]漕運停運才廢止。目前的臨清鈔關遺址是京杭大運河唯一現存的運河鈔關。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自己出資重新修葺自己家鄉的臨清鈔關),接通衛河的會通河段。 

 1292年,修通北京到通州段的通惠河。 

 至1293年改直後的京杭大運河才得以全線通航,可從杭州直達元大都(北京)。 

 也就成了如今京杭大運河的前身,現在南水北調工程東線的主幹線,比之前繞道洛陽路程上直接縮短了九百餘公里。 

 從杭州開航而來的漕運船隻一路經揚州、淮安、淮陰、徐州直接進入山東境內。 

 先後穿過臺兒莊、濟寧、聊城、德州,後經河北省境內的滄州、直達天津、通州,最後抵達北京。 

 元京杭大運河的修通不僅繁榮了臨清鈔關,同時也讓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