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33章 始皇評價其四——書同文

 [隸書的字形變圓為方, 筆畫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畫,這也是如今我們寫的漢字的大體原型,如今漢字的書寫規律基本和此相同。 

 隸書相比小篆更加簡易,更加易於書寫,漸漸受到了全國追捧,反而成為了全國百姓的通用文字。 

 小篆作為秦朝官方標準文字,皇帝寫詔書,國家文件都用小篆書寫。 

 非官方文件基本都用隸書抄寫,形成了兩套並行而又互不干涉的雙軌制系統。 

 而隨著秦始皇修改字體統一字體,由此還衍生了書籍的第一次革新。 

 我們都知道先秦時期文字都是刻在竹簡上,之前的文字繁雜刻錄不易,所以追求的都是言簡意賅,一個字能表達的絕對不用兩個字。 

 而統一與簡化的文字不僅僅解決了日常交流等文化層面之上,幫助秦國完成了同化六國的第一步。 

 還衍生出了一項影響千年的制度:官僚制度。 

 官僚這個詞如今代表的含義不是太好。 

 但整個官僚制度及官僚系統是中國古代政治上最重要的幾項發明之一。 

 文字統一,相當於把整個官僚系統的地基夯實了。 

 統一的文字,頂層的政策可以直接傳達到社會的底層,底層財稅可以源源不斷輸送中央,動員能力相比之前有巨大的提升,一個散裝的華夏正在慢慢的凝聚成一個整體。 

 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是認識到嬴政這個政策的高瞻遠矚,歷朝歷代對於民間是嚴厲禁止篡改文字的,字典由官方出版。 

 通行文字必須以官方標準字體書寫,違反者最嚴重可以判流放、死刑。 

 我們今天所用簡體字,很多都可以在古代書法紙帖之內找到,就是因為名家在書寫時候為了方便或者意境,進行自己的刪改,而如果不嚴加禁止,民間各地都會有自己的簡化字通用本地,而習慣了本地簡化字去了外地反而看不懂了。 

 任由其自由刪改簡化,用不了五十年,又會出現一個馬有個七八種寫法,各種寫法之間還毫無規律。 

 各地方言不同,現在文字也不一樣,那官方政策就無法準確傳達到各地。兩個地方的文化和溝通就有嚴重的障礙。 

 而書同文政策的實行——不僅僅功在當代,更是利在千秋。 

 如果把這份功勞分成一百份,始皇應該獨佔一半。 

 為什麼? 

 因為並不是離了李斯和程邈就造不出新字通行天下,區別就是到底比他們造的更好還是更差。 

 而只有始皇一人才能大力推行這一政策,以自己無上威望去推動這一政策的實行。 

 不信你換扶蘇在這個位置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