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4章 朱標之死陰謀論

 ps:上章關於大家評論提到的江南文官地主陰謀論的問題,本來是準備留到朱棣遷都時候在寫的。 

 但大家都不喜歡,這裡給大家誠懇道歉,我想想怎麼在不影響大綱的情況下改一下,各位書友抱歉,對不起。 

 …… 

 感謝“逍遙春秋笑長生”“追逐夜光的影”二位大佬的打賞,祝二位身體健康,財源廣進。 

 …… 

 大明 應天府 

 太醫朝臣早就跪倒在地口稱“冤枉”。 

 你們後輩是不是太閒了一點? 

 天天想陰謀論? 

 我們真要有那本事還能朝不保夕? 

 每天上朝像上黃泉路一樣? 

 …… 

 【而現在開皇陵驗屍不現實,我國的考古政策並不允許。 

 當然,要是有朋友運氣好穿越回到明朝成為朱元璋,比如洪武二十六年時間線的朱元璋。 

 那就可以偷偷開棺驗屍,而且並不需要用到現代技術,宋代宋慈的 《洗冤錄.卷二八.服毒》就有清晰記載,原文比較長,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來看。】 

 …… 

 大明 洪武二十七年 

 靜坐在花園觀看天幕的朱元璋對身邊人吩咐道: 

 “二虎,調禁軍封鎖京城,實行戒嚴。” 

 “派錦衣衛守衛東宮,許進不許出。” 

 《明實錄.太祖卷》:二十七年五月一日,天幕降世言始皇功過。 

 五月八日,天幕再現。 

 是夜,太子妃呂氏、太孫、懿文太子四子允熞、五子允熙皆重病。 

 九日皆薨,帝哭。 

 五月十三,秦、晉、周、齊四王不法,奪爵除國,貶為庶人流放雲南。 

 六月十二,冊封四子棣為太子,原燕王世子高熾為太孫。 

 二十八年歲首,禪位於太子,稱太上皇。 

 洪武三十五年七月八日夜,帝崩。 

 《明實錄.太宗卷》:太宗文皇帝諱棣,太祖四子也。 

 洪武二十八年繼位,曰:上皇安在,不改元,仍稱洪武。 

 洪武二十九年,遣鄭和通使西洋。 

 洪武三十年,一徵瓦剌,破於狼居胥。 

 洪武三十一年,二徵瓦剌,破於瀚海。 

 洪武三十二年,遣使通西域。 

 洪武三十三年,平高麗,平倭,平南越。 

 洪武三十四年,封懿文太子三子允熥於倭,帝次子高煦封於高麗,帝三子高燧於南越。 

 洪武三十五年,一徵身毒。同年七月上皇崩,次年改元“公元”,累計年數萬世不改。 

 公元元年,二徵身毒。 

 公元二年,身毒平,遷內藩於身毒,封功臣後裔於身毒。 

 公元三年,鄭和回,曰:萬里之外有一大陸地方人稀,堪比華夏,帝大喜,賜名“夷州”。 

 公元四年,遷五十萬戶於夷州。 

 —————— 

 【而該種陰謀論大行其道是因為明朝時期還不是封建主義的最終版本,明朝後期文官獨大,黨爭不斷。 

 前面各朝代的外戚、宦官、軍閥在明朝基本都得到解決。 

 至於大家熟悉的九千歲等等太監干政,不過是皇帝放出來撕咬文官集團的一條狗。 

 文官獨大,皇權衰弱的情況要直到清朝才解決。 

 清朝是封建主義集大成者,這不是一個褒義詞也不是貶義詞,僅僅是個形容詞。 

 清朝成功把除皇帝外的所有人變成奴才……】 

 …… 

 大明 應天府 

 “好啊,文官獨大,黨爭不斷!” 

 “看來咱對你們還是太好了!” 

 朱元璋惡狠狠的說道。 

 文官武將都是磕頭請罪…… 

 武將還好,畢竟後輩都說我朝解決了軍閥割據,那肯定沒我們什麼事。 

 文官只覺得禍從天降,文官獨大也不關我們事,那是後輩做的事…… 

 在您手下,誰敢獨大? 

 我們嫌命長?嫌家裡人太多了? 

 …… 

 【而朱標之死,正常來說應該是積勞成疾加上感染風寒,不治身亡。】 

 【而朱標之死的第一個陰謀論還是呂氏。 

 但稍微想一想就不可能,朱標從來沒說過廢妃,呂氏沒有動機。 

 何況朱標只要正常繼位,朱允炆就是不爭的太子之位繼承者。 

 反而是毒死朱標,對呂氏不利,畢竟誰也不知道朱元璋究竟是立兒子還是立孫子。】 

 【而第二種陰謀論則認為是朱棣乾的。】 

 …… 

 大明 應天府 

 朱棣更是禍從天降…… 

 有完沒完了?才說我造反,這下又說我害死我大哥…… 

 “爹,你是瞭解我的……我絕對做不出這種豬狗不如的事情。” 

 朱元璋用著吃人的目光望著兒子。 

 “你連造反都敢,你還有什麼不敢?” 

 朱標又用求救的目光看向朱標。 

 “大哥,你是瞭解我的……” 

 朱標還沉浸在母子孫三人的死訊之中。 

 口中喃喃自語。 

 “怎麼就死的這麼早?” 

 “我還有那麼多抱負沒有實行。” 

 “哪怕讓我當兩年皇帝再死也成。” 

 “還有雄英怎麼就死的那麼早……” 

 “怪不得四弟能造反成功……” 

 “允炆上位之前,爹一定把老臣都殺了。” 

 “畢竟允炆可不是雄英……” 

 【而這種說法更扯淡,朱棣殺了朱標,皇位也輪不到他頭上,他前面還有二哥三哥。 

 很多人說老二老三都是混蛋,怎麼可能立為太子,立賢才對,這樣就輪到燕王了。 

 立嫡立長是有他的道理在的,包括近現代很多大家族傳承仍然按照這個規矩。 

 為什麼? 

 因為到底什麼是賢? 

 每個人每個階級對賢的定義是有區別的。 

 皇帝百官百姓對賢的定義都不同。 

 繼續細分每個皇帝對賢的定義也不同。 

 始皇帝覺得能繼承他遺志的兒子才是賢。 

 劉徹覺得像他又不像他的兒子才是賢。 

 李世民覺得兄友弟恭的兒子才是賢。 

 朱元璋覺得只有朱標才是賢。 

 靠近海邊的官員,一半認為能夠開海讓他們光明正大掙錢的皇帝才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