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6章 明初四大惡人

 感謝“喜歡鏈莢豆的羋家人”大佬打賞的靈感膠囊和催更符。 

 正在努力碼字中。 

 祝您身體健康,財源廣進。 

 —— 

 【而削藩便是由齊泰、黃子澄二人拉開序幕,最早應該是黃子澄。 

 當時還是皇太孫的朱允炆坐在東角門,對黃子澄問道:“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 

 黃子澄對答:“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強,卒底亡滅。大小強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異也。” 

 朱允炆肯定了他的進言,從此以後稱呼“黃先生”以示尊重。】 

 【從理論上來講,黃子澄的話沒有什麼問題。 

 明初的親王,和漢初的藩王不同,雖有所謂封國,卻並不掌握財稅收入及官員任命大權。 

 漢武帝可以用推恩令,將諸侯國進行分割。但朱允炆無法運用此法,因為宗室的歲祿都出自於朝廷,所以無恩可推。 

 換句話說,明初的親王,其實相當於一個大號的邊關大將。只不過由於他們特殊的身份,可以更容易地對各路兵馬進行節制指揮。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朝廷的背書,親王們自己能夠調動的兵馬很有限,他們和漢初藩王們的實力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 

 大明 應天府 

 朱元璋拋開廢藩的那些煩心事,想想也覺得黃子澄這說法沒毛病,挺正常的,怎麼後輩會認為他是老四臥底? 

 …… 

 洪武十八年的黃子澄也覺得自己的話沒有毛病,後輩怎麼會認為我是臥底? 

 …… 

 【而朱允炆登基對黃子澄說:“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 

 黃子澄頓首,說:“不敢忘。” 

 於是退朝之後便與齊泰商量削藩,齊泰欲先削燕王朱棣,黃子澄不同意,當時戶部侍郎卓敬亦上疏請改燕王封地於南昌,黃子澄還是反對。 

 說:“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王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主打一個師出有名,先拿那些不法分子開刀,百姓百官都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百姓說不定還拍手叫好。】 

 【理論上沒有問題,當然僅僅是理論上。 

 黃子澄是一個很純粹的文人,不知兵,或許在他認知中打仗我兵比你多,糧餉比你足,那我肯定贏。 

 也或者他當初那番話只是順著朱允炆來說,讓朱允炆有信心。】 

 【這幾位藩王屬於內藩,至於到底是不是朱元璋專門放在這裡預防邊塞藩王造反的,屬於各有各的道理。 

 因為大家都是朱元璋兒子,在皇位面前講什麼兄弟都是扯淡。 

 邊塞造反,他們這裡擋住說不定這皇位就能輪到自己手上。 

 當然也有可能朱元璋單純就是封在這裡而已,我們不做過多追究。】 

 【首先被削的就是朱橚。 

 朱橚本身也不是什麼好人,曾經屢次犯法。 

 在今存世清抄本的《御製紀非錄》中,列有朱元璋親口說的朱橚幾項罪過,包括: 

 1.射死本府儀衛司校尉。 

 2.差護衛頭目軍士乘坐驛船、驛馬買貨。 

 3.娶生員顏鈍巳定婚女子。 

 4.將安置囚人到府使喚。 

 5.洪武一十三年不聞命,擅率妃嬪人等棄其本國來居鳳陽。 

 氣的朱元璋都把他發配雲南待了兩年才放他回來,而朱標死後他應該也是有異心的。 

 王府長史王翰數次勸諫他均不採納,逼的王翰裝病發狂,離職跑路生怕受牽連。 

 恰好朱橚次子朱有爋向朝廷舉報父親圖謀不軌,朱允炆派遣李景隆以巡視邊防的名義突襲開封逮捕朱橚,把他貶為庶人,發配如今雲南蒙化縣。 

 朱有爋當時僅十歲,至於到底是少年早熟看不下去自己父親所為,還是被朱允炆利用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朱橚確實是個混蛋。 

 當然他在醫學方面貢獻還是很大的。 

 據史料記載他在被流放到雲南之後對民間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當地居民生活環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醫少藥的情況非常嚴重。 

 於是他組織本府的良醫李佰等編寫了方便實用、“家傳應效”的《袖珍方》一書。 

 永樂四年又寫了《救荒本草》一書。 

 至於到底是春秋筆法還是浪子回頭金不換,我們不做深究,就知道他在醫學方面有成就就好。】 

 …… 

 大明 應天府 

 朱元璋聽到這裡也是若有感悟。 

 “浪子回頭金不換?” 

 說著就看向朱橚,朱橚是嚇得一激靈,連忙跪倒在地。 

 “爹,我改,我一定改,我以後潛心醫學,您千萬別讓我去雲南。” 

 朱元璋笑呵呵的扶起他,略帶戲謔的說道。 

 “老五,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民間吃苦,咱從小吃苦,一個人就走南闖北才有如今大明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