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4章 人才任用制度

 【察舉制始於漢初,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 

 惠帝、呂后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嚴格地說是從文帝開始,他下詔要求“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並且定下了“對策”(考試)和等第。 

 而到了武帝時“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 

 其後,各種科目不斷充實,特別是有了統一的選才標準和考試辦法。 

 漢武帝建元元年下詔舉士,規定非治儒術者不取,董仲舒取為上第。】 

 【但注意,董仲舒是公羊儒,懂了吧,和後世的儒家門人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主打一個不講道理,主講物理,抄刀子就上。】 

 【但公羊儒在東漢末年徹底被朝堂拋棄,直到清朝末年才被人翻騰出來,但太晚了些。】 

 【而察舉的科目可分為常科(歲科)與特科兩大類。歲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祿四行。 

 特科又分為常見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歲科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為最重要。 

 特科中則以“賢良方正”為最重要。】 

 【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這是古時對官吏的普遍要求。】 

 【當然嘛,孝敬父母應該大多數都做到了,至於清廉勤政……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 

 大明,應天府。 

 朱元璋帶著妻子、兒子在花園內一邊給他們攤著煎餅、燉著翡翠白玉珍珠湯,一邊一起觀看天幕。 

 “爹,又藉著胡惟庸案大肆殺戮?” 

 “要不要稍微緩一段時間?” 

 “至少等科舉重開,新進士子前往各地任職一兩年,熟悉公務再說?” 

 朱元璋就著熱湯咕嚕咕嚕的一口燒餅下肚,順手用袖子擦了下嘴角的油漬。 

 “標兒,新當官若是和他們一起做一兩年,早就被帶壞了。” 

 “人啊,學好不容易,學壞的倒是一學一個準。” 

 “殺就殺了,大不了咱辛苦一點。” 

 “何況咱不是還給了他們一條保命的路嗎?” 

 馬皇后呵呵一笑。“重八,知道的說你那是丹書鐵券,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閻王的催命符呢。” 

 七日前,關於柳如是的直播結束之後,朱元璋將文官全都留下,語重心長的對他們說了一番話。 

 “唉,咱不是不講理的人,這是後世文人做的,咱不會怪你們。” 

 “對了,傳旨天下,能搞出後輩說的那個大蒜素或者有什麼其他藥可以救太子、太孫命的人,咱不僅加官進爵,還賜他丹書鐵券,免死十次。” 

 “你們要是能搞出來,咱也賞你們。” 

 “行了,退去吧。” 

 文人膽戰心驚的慢慢走出去,身後的朱元璋又用著不大不小的聲音和朱標嘮叨起來:“標兒,咱怎麼覺著胡惟庸還有同黨在朝中呢?” 

 聲音不大不小,剛好所有文官都聽見了,眾人流著淚走出了大殿。 

 您不是講理嗎?不是不怪我們嗎? 

 你這不是赤裸裸的威脅?合著我們要麼成為神醫救太子的命,要麼乾脆當胡惟庸同黨去死唄? 

 還丹書鐵券,誰拿丹書鐵券誰死的更快…… 

 得,回去各家商議一下,拿些錢財出來,不僅廣召天下名醫,順便也派人去西洋之地看看,有沒有人能搞。 

 ———— 

 【而人才中有幾位比較出名,第一位主父偃。】 

 【一句話可以總結他的人生:做人千萬別囂張,不然遲早會受傷。】 

 【主父偃,齊國臨菑人,複姓主父,名偃,據記載有可能是趙武靈王的後人。】 

 【早年學習縱橫之術,四處遊學找工作,但有一說一,漢武帝時期你學縱橫術,很明顯你不可能去投靠匈奴,各諸侯王接受你也沒用,縱橫要在紛爭亂世,他們又無法掀翻大漢,養你幹嘛?】 

 【後來他就轉學《周易》《春秋》,並且暗自立下誓言,各諸侯王,你們給我等著!】 

 【西入函谷關,去見大將軍衛青。衛青屢次向武帝推薦他,武帝不肯召見,他帶的錢已花光,留在長安亦已很久,於是他心一橫,學起了各位前輩,直接向武帝上書。早上進呈奏書,傍晚武帝就召見他。】 

 ———— 

 秦國。 

 嬴稷打量著范雎。 

 “這怕是像你學習吧?” 

 “若非漢朝武帝如王上一般有識人之明,只怕主父偃也是明珠蒙塵。” 

 “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范雎謙虛的說道,惹得嬴稷哈哈大笑,伸手指了指。 

 “不過,秦始皇的名號朕也想要,至於政兒,你就當個秦二世怎麼樣?”嬴稷拍著懷中的小娃娃。 

 “喏,你不說話,孤……朕就當你同意了。” 

 嬴柱和嬴異人面面相覷,政兒還在吃奶的年紀,怎麼會說話? 

 政兒是秦二世?那我們兩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