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10章 其他改革1

《吐槽帝語錄》:

“王莽想威懾四夷,想法是沒錯的。”

“但做法錯了,新朝並沒有強大到能夠同時東南西北開戰,並且還有能力戰勝。”

“或者說,其實即便只有一面開戰,王莽的勝利也來的尤為艱辛。”

我(福王)從陛下的話中感受到了他的決心,或許從那個時候起,陛下就堅定的要發展科技,訓練新兵,開啟民智,使我華夏可以屹立於萬邦之上,成為真正的天朝上國。

我很榮幸從北京的新兵訓練營開始一路跟隨陛下,也很有幸能夠看到陸軍、海軍到達極西、極南、極北、極東之地。

能夠看到各蠻夷入我華夏,學我漢家文字,用我漢家禮儀。

真是亙古未見的盛世,吾此生無憾也。

————

大漢,長安。

“苦了百姓,苦了將士。”

“戰爭要有利益,要有目的,要有規劃。”

劉徹抱著霍去病解釋起來。

“東南西北同時開戰,朕都不敢。”

桑弘羊欲言又止……

“有話就說。”

“陛下……其實王莽或許真的有目的。”

“接著說啊,還要朕問?”

桑弘羊連忙表示不敢,接著解釋起來。

“後輩曾說過從您開始打胡人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

“臣猜測,此時新朝民間可能民亂四起,王莽已經壓制不住了。”

“王莽便想用外部矛盾解決內部矛盾,靠著和胡人開戰,將新朝內部擰成一股繩,若是能勝利,至少可以短暫壓制國內。”

“誰曾想……或許弄巧成拙,加速亡國了。”

劉徹順著這個思路一想,想到了一種更可怕的可能。

“後輩說國內流民眾多,王莽會不會將流民組織起來,拿去打胡人。”

“若是勝了,暫時壓制矛盾。”

“若是敗了,流民死了……矛盾便沒了。”

桑弘羊也不該回應,應該不存在這樣的君王吧,這也實在是太狠了一些。

但是國朝末年,土地兼併嚴重,掌握土地的是各位官員家族,百姓無地,階層對立嚴重。

或許……有一絲絲可能性吧。

但王莽一個儒家學子,應該幹不出這麼噁心的事吧,法家都不敢這樣幹。

————

【《漢書·食貨志下》:“匈奴侵寇甚,莽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

【頗有三德子作風,沒飯吃,沒地種,那就來當兵吧。】

————

大漢,長安。

劉徹和桑弘羊面面相覷。

我們只是往最惡毒的方向想一下而已啊……

————

【王莽代漢,拜劉歆為國師,封嘉新公。後謀誅王莽,事洩自殺。其著有《三統曆譜》,計算出圓周率為3.1547,世稱“劉歆率”。】

【王莽讓他做了一件事,統一度量衡。】

————

大秦,咸陽。

嬴政的臉龐寫滿了疑惑。

“朕不是統一度量衡了嗎?”

“即便大秦二世而亡了,劉邦、劉徹不是都做了嗎?”

“怎麼到了王莽反而要統一度量衡了?”

————

【始建國元年,王莽曾將一種量器頒行天下,共一百餘件。以此器為標準,天下度量衡再一次得到相對意義上統一。】

【如今故宮博物院坤寧宮僅有一件完好的量器,被稱為“新莽嘉量”。】

————

清,北京。

“坤寧宮?”

“艹,紫禁城都能允許平民百姓進入了。”

康熙也知道後世沒了皇帝,但總該有一個理論上的最高當權者吧。

也應該住在紫禁城吧。

結果成了博物館……

合著是個人都能進來看?

————

【春秋戰國時的容量單位,全部建立在手上。用雙手捧水或者捧糧食,往容器裡裝,1捧是1升,4捧是1豆,10捧是1鬥,16捧是1區,64捧是1釜,640捧是1鍾……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並沒有把容量和重量結合起來,僅僅是在商鞅銅方升的基礎上,重鑄了一批標準量器。】

【而《漢書·律曆志》記載:

量者,龠、合、升、鬥、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黃鐘之龠, 用度數審其容。以子谷矩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鬥為斛,而五量嘉矣。】

【漢朝的容量單位,包括龠、合、升、鬥、斛。】

【所謂1龠,就是與1200顆黍米等重的水的容量。

1合等於2龠,所以1合是與2400顆黍米等重的水的容量。

再將合的容量乘以10倍,得到升。

將升乘以10,得到鬥。

鬥再乘以10,得到斛。

通過反覆地稱量黍米和清水,王莽成功地將龠、合、升、鬥、斛等五種容量單位與重量全部結合起來了。

但是,通過一粒一粒數黍米的方式來測定量器,不僅麻煩,而且容易有誤差。

於是又進一步實驗,直接讓水的重量與升聯繫起來。

終於發現:“水一升,冬重十三兩。”

冬至那天,將1升清水倒在天平上稱量,重量是13兩。

按照這個標準,就能用水和天平來測定量器了:1升水重13兩,1 鬥水重130兩,1斛水重1300兩。

比如說,在一隻木鬥裡裝滿清水,再稱水重,如果達不到130兩,或者超過了130兩,那就表明這隻木鬥不夠標準。】

【為了統一全國範圍內的所有量器,王莽用數黍米和稱水重的方法, 在當時工藝允許的條件下,成功制定了一系列最精確的銅方升、銅方鬥、銅合、銅斛,作為測定民間量器的權威標準。】

【他還鑄造了一件能將龠、合、升、鬥、斛等五種容量合為一體的“嘉量”。該銅嘉量可以測定龠、合、升、鬥、斛五種容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

清,北京。

康熙更疑惑了。

“剛才說僅有一件在故宮坤寧宮,現在又說在臺北?”

“臺北應該就是臺灣之北,鄭家也沒有修紫禁城啊。”

“是朕沒收回?讓他們做大了?”

“不應該啊?”

“總不能後世又丟了吧?”

————

北京。

“看來要加快進度咯。”

“看來在後輩那個年代,臺灣還是孤懸海外。”

就著茶葉渣,德勝先生邊嚼動邊說了起來。

————

【功是功,過是過。】

【經王莽考訂和頒佈的容量,在東漢和魏晉繼續使用。】

【但是吧,有個冷知識。】

【王莽是儒家學徒,沒錯吧?】

【事事都要從周禮找依據,沒錯吧?】

【言必稱三代,要恢復聖賢之舉,沒錯吧?】

————

大秦,咸陽。

始皇突然心悸……沒來由的抖了一下。

李斯和叔孫通若有所悟一般,摩拳擦掌,準備開打。

————

【經現代實際測量王莽鑄造的銅方鬥和銅嘉量,1龠為10毫升,1合為20毫升,1升為200毫升,1鬥為2000毫升,1斛為毫升。

其中“升”的大小與商鞅銅方升以及秦始皇銅方升都非常接近,所謂“合乎上古聖賢的標準”,其實可能是指商鞅和秦始皇的標準。】

————

大秦,咸陽。

“嘭,嘭。”始皇激動的拍著桌案。

“朕成聖賢了?”

“明明是一件開心的事,可朕真的開心不起來。”

“朕不想和王莽扯上關係啊。”

堂下二人沒有去勸慰始皇,互相怒目而視,都等著對方先動手。

叔孫通:你來啊,混蛋。

李斯:你先來。

叔孫通:靠,想坑我,人家誇陛下聖賢,我先動手?我又不傻。

李斯:未必我傻?

二人眼神平和下來,相約來日再戰。

草原上。

項羽樂的抱著肚子。

“蒙恬,嬴政成聖賢了。”

“笑死我了。”

“還是王莽認可的聖賢……哈哈。”

蒙恬:(。?`w′?)。要不是單挑打不過你,我早弄死你。

————

倒是東漢往後的各朝代放下心來,雖然始皇被後輩誇了,但並不影響我們史書記載他暴虐。

現在更好了,可以光明正大的開除王莽儒籍。

王莽:一個法家學徒,悄悄混進儒家,心裡做著推翻大漢,恢復暴秦的想法。

甚至我們還可以給他找一個祖先……嘿嘿,謝謝胡亥,隨便找一個始皇兒子,就說王莽祖先是個遺腹子。

一切都對上了,他的祖先日日被母親教導,一定要推翻大漢,恢復秦朝天下,作為祖訓流傳了下來。

————

【周朝分封諸侯有一個儀式:授茅土。】

【以五色土為太社,分封諸侯時,各授以他們相應的某方某色土,如東方青土,南方赤土等,幷包以白茅,使歸以立社。】

【始建國四年二月,王莽親至明堂,與百官、儒士進行了一場授茅土活動,現在看起來十分搞笑,但也使他的目的成功了。他以《尚書》《周官》《詩》等儒家經典為依據,制定出一個地分九州,爵有五

等,裂地分封,授爵授茅土的辦法。】

————

新朝。

常安(長安)城內等著迎接新皇的諸大臣忍不住吐槽。

“周公雖然是畫塊地,讓諸侯自己打下來,但人家真的有地啊。”

“王莽……”

“儀式倒是搞得像模像樣,但是地呢?”

“你見過一年只有幾千錢,連生活都難以維持的諸侯嗎?”

————

【巡狩之禮源自《尚書》,秦皇漢武曾因模仿上古帝王巡狩山川而聞名,但二帝巡狩未有定製。】

【王莽不一樣,遠超秦皇漢武。】

【天鳳元年(公元14年),王莽打算行巡狩之禮,也制定了一套巡狩之禮,但最後並沒有實施,這個也算是白費了。】

————

大漢,長安。

未央宮。

“哈哈,確實遠超。”劉邦打趣著說道,目光悄然瞥向堂下。

“唉,果然少了韓信與朕唇槍舌戰,少了些樂趣。”

劉邦心裡盼望韓信早日歸來,既想韓信,也想自己的馬。

“唇槍舌戰,臣妾頗為擅長。”呂雉接過話頭。

“陛下可要嘗試一下?”

劉邦連忙擺手,朕知道你擅長。

“嘿嘿嘿嘿。”劉邦不知想到什麼,突然又自顧自地樂了起來。

————

【始建國次年,王莽接受表弟王舜的建議,集天下賢能之士皆來長安,開始編匯《漢語典》《醫典》《婚喪典》《文學典》等重要典籍。天鳳元年春三月乃成。】

【但大多不存世或有篇章遺漏。】

【王莽既然是儒家“聖人”,那肯定要向周公學習,儒家的聖人是孔子,孔子心中的聖人是周公。】

【周公制禮樂。】

【王莽也要制。】

【王莽召集一群公卿大夫、文人學士“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然後進行全面、大規模地制禮作樂的活動,頗有當年周公制禮樂之風,但終究不如周公,畢竟模仿再像也只是模仿。】

【莽哥啊,你知不知道為啥儒法同源?】

【因為周禮既是禮儀、道德規範,也是法律、律令。】

【你要學就全學,你光顧著來回折騰禮儀?】

————

大秦,咸陽。

始皇、扶蘇、劉季默契的拿起酒杯,準備觀賞“儒法大戰。”

“呸,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小人。”

“呸,不講情理的小人。”

“砰”,刀光劍影,血雨腥風……

好吧,形容有些問題,實在不知該如何描述。

emm……你們見過女人打架嗎?

————

【據《漢書王莽傳》記載,天鳳六年(公元19年),“初獻《新樂》於明堂、太廟”。地皇三年(公元22年)正月,九廟建成,王莽舉行謁廟大典,這表明此時已有了祭祀祖廟的新朝禮樂。】

【眾所周知,四大天王有五個。】

【王莽的九廟更牛,叫九廟但是有十二個。】

【多的三個廟供奉的是他的遠祖。】

【帝嚳、田和、田建。】

【帝嚳(ku),姬姓,名俊。五帝之一。生於高辛,故號高辛氏。

司馬遷說他是黃帝的曾孫。

5歲時受封為辛侯,15歲輔佐叔父顓頊。

顓頊死後,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當年改元為帝嚳元年,深受百姓愛戴。

享壽100歲死後葬於故地高辛,建有帝嚳陵。】

【當然,年齡以及具體死亡年齡是存疑的。】

【但還有更好玩的。】

【後世文章稱帝嚳為堯、摯、契、稷之父,堯族、商族、周族都成了他的子孫。】

————

大漢,長安。

“後輩,閉上你的嘴,不然乃公斬了你祖宗。”

劉邦怒氣衝衝,呂雉捂嘴偷笑。

————

【商族、周族自然不必多說,商朝、周朝,秦朝先祖也是商族。】

【可樂的是《史記》以及《漢書》都記載劉邦是堯帝的後裔。】

【雖然無法考證,大概率是劉邦編的,但不重要,今天一大半人往上追溯,幾乎都是這幾位,所以雖然是編的,但也可以是真的。】

【你看,你們罵了幾千年王莽,說他篡位之賊,這能叫篡嗎?】

【最多算小宗代大宗。】

【嘿嘿嘿嘿嘿嘿。】

大漢,長安。

“砰。”熟悉的酒杯。

“你才是大蟒蛇親戚,乃公和他一文錢的關係都沒有!!!”

東漢,許都。

雖然邏輯並不通順,但劉協能夠理解並且感同

身受。

“二弟,且來看大哥寫的禪讓詔書。”

曹丕牙癢癢,你還玩上癮了是吧?

你不要逼孤一刀把你宰了。

劉協冷哼一聲:“怎麼,大哥的字很醜嗎?”

“行文不優美嗎?”

“你居然不誇一下?”

曹丕違心的學起了驢叫。

“唏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