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安 作品

第33章 善行

 真正的善是像水一樣的,無色、無味、無形狀,沒有目的,沒有所求,正因為這樣,才沒有什麼憂患,得失。

 善也是一種因果。《太上感應篇》裡說:“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

 父嚴母慈是善!是對兒女的善。尊重長輩,孝養父母是兒女的善。

 良好的品質是善!像是光一樣照亮別人。

 仁是善!是對他人仁慈、仁愛,包容和善。

 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克己復禮為仁。”

 義是善!理之所在,謂之義。順理決斷,所以行義。賞善罰惡,義之理也。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道而行是義;見利不取是義;見理而執是義;見惡而止是義。

 禮是善!我們的國家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尊禮重教的國家,長幼有序是禮;尊重他人是禮;友善、慈愛、謙讓、剋制都是禮的表現。

 信是善!孔子說:“言必行,行必果”。一個人言而有信,信守承諾,自然會得到別人的信任,這樣的人也就具備了“威信”。志誠守信是立身成名之本。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

 “善”還要體現一種智慧。這個善不是對所有的人和事,要有辨別,要掌握度。

 那麼善是人的本性嗎?

 《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一開始都是善良和美好的,只是後來的環境和教育不一樣,“性”才有了好和壞的區別。真的是這樣嗎?

 俗話說:“江山易改,稟性難移”說明了人的本性是很難改變的,只要守住初心,不被境迷,就一定不會改變初衷。既然本性是不容易改變,那麼人之初的善良就不會改變。為什麼有後來的善、惡之分呢?

 《道德經》上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小孩子一出生,就像是沒有汙染的白紙,清而純,這才是人的本來面目,以後才有“習相遠”所以說:“善更應該是後天的一種選擇”。

 北宋名相呂蒙正有一篇《命運賦》裡說:“堯舜明聖,卻生不孝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

 這就是他們的選擇不一樣,堯舜的兒子雖然處在一個好環境卻選擇了另一個成長。而舜在父親百般刁難和迫害的情況下選擇了善良,選擇了孝順,選擇了以德報怨。

 所以說:善是一種修養;是和諧社會的一種表現;是固本強元的基石;是為人行事的標準。

 向善是我們人生的一種選擇。

 同學們靜靜的聆聽著周通老師對善的論述,用心理解著善的涵義。

 誰也想不到,就是因為這堂課,塑造了這些學生別樣的人生,在為人民服務的路上,他們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