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五、移師伐蓼

 在楚國的北面有個唐國,是

周代姬姓國,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境內。當時屬周朝分封的“漢陽諸姬”之一,爵位為侯爵。周王朝分封“漢陽諸姬”,正是為了讓他們成為阻止楚國北上的屏障。唐國與隨國是近鄰,多年來一直與隨國唱一個調,對楚國陽奉陰違。

 一天早朝,令尹鬥伯比奏道:“多年來,唐國與我大楚一直是面和心不和。前不久,還對我伐隨頗有微詞。如果唐、隨二國抱做一團,對我向北拓展大為不利。州、蓼二國與我大楚為敵,已遭滅國之禍。唐是我們楚國的近鄰,也敢如此。要是周邊諸國競相效仿,那還得了?請大王派兵伐之!”

 熊通准奏。隨後再次命觀丁父為軍率,鬥谷於菟為副,統兵十萬,北上伐唐。

 不些天,楚軍開到唐河和浹河交匯處的一塊坡地上,紮下營盤。觀丁父謂鬥谷於菟說:“唐地多術士,主帥陶喆深諳兵法。如果他們憑藉兩河相拒,對我軍不利。鬥將軍以為該從哪裡入手?”

 鬥谷於菟道:“眼下春暖花開,河床解凍,正是進入春汛時期。可眼下河內仍灘幹水淺。看來,定是陶喆在上游築了大壩,待我軍渡河時放水,然後兩面夾擊。我們正好將計就計……”觀丁父聞言大喜,於是依計行事。

 唐國與隨國在漢陽諸姬中都屬於實力較強的諸侯國之一。楚軍剛剛上路,消息就傳入唐都,唐侯當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議對策。

 大夫陶喆道:“國君勿憂。楚人雖號稱十萬之眾,在臣眼中不過如草芥而已。眼下正是春汛時期,冰河解凍。只須在唐、浹二水的上游築上大壩,再派兩支精兵埋伏於兩岸林中。待楚人渡河渡到一半時,挖開大壩,然後趁楚軍混亂之機進行突襲,定可大破楚軍!”

 唐侯拍案叫道:“此計甚妙!”於是封陶喆為護國大將軍。陶喆一邊派人在唐、浹二水上游築壩,一邊率兵迎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