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瞳 作品

第575章 做皇帝還是要以理服人

 又是要掌田,又是要收稅,權重的同時,事務也是很繁雜。

 各項改革都是全新的,就拿商稅徵收標準制定,這可是之前從未有過的。

 關寧又結合了前世的經驗來改變,而薛慶的接受度也很高,能很快理解……

 邊看邊聊。

 關寧又問道:“生兒子的事情怎麼樣了?”

 薛慶微微一怔。

 這話題轉變太快,他搖頭道:“目前還沒有動靜。”

 “加把勁啊,你才四十出頭,應該沒問題,有了兒子朕親自賜名。”

 老薛家還是不錯的。

 從曾經的敵對,到如今的君臣,也算是成就了一段佳話。

 尤其是薛懷仁,不管說什麼目的或出發點是什麼,確實是鞠躬盡瘁了。

 罵名一起背,數錢他來數。

 不對,薛懷仁揹負的罵名比他都多。

 人們不敢罵皇帝,敢罵他啊。

 關寧想著準備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凌煙閣,為功臣立畫相。

 一是功勞展示,告示天下,這就是他的恩德。

 二是籠絡人心,讓功臣知道自己立下了什麼功勞,能夠得到怎樣的社會地位。

 三是平衡勢力,讓功臣之間相互制約,防止有人居功自傲!

 在古代這種文化和制度下,不要小看這麼一個小小的凌煙閣,這是多少世人夢寐以求的歸宿?哪個人不想建功立業,出將入相並且名流千古。

 這也能為大小官員做出榜樣,激發幹勁。

 名利,名利。

 名在前,而利在後。

 這才是官員們的畢生追求,其他都沒有任何意義。

 而且這也是作為帝王籠絡人心的手段,也是告知世人,有功勞必定賞賜,好好幹吧。

 這也算是殺伐之餘的調劑。

 關寧也是靈光一閃,覺得這個很有必要。

 薛懷仁應該入凌煙閣,不能到死都被人戳脊梁骨……

 這般想著,關寧也在繼續看著,他突然皺起了眉頭。

 陸廉,捐款兩千兩?

 “這明細記錄有錯嗎?”

 “沒有。”

 薛慶開口道:“臣下都是一筆筆對的,您是要問陸廉吧?”

 “對。”

 “他就是捐了兩千兩,臣下親自收的。”

 “這個該死的東西,刀都架脖子上了,還存有僥倖,合著朕在朝議上是白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