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尼 作品

第14章 動亂的必然發生

 方廣騎著李培恩府上的快馬出城召集士兵後, 

 李培恩轉向坐在左側的方澤問: 

 “你家的糧行目前還剩下多少糧食儲備?” 

 方澤默默地計算了一下,回答:“現在正值年關,庫存不多。糧行加上家裡的,估計能有七百石左右。” 

 “七百石?”聽到這個數字,李培恩的眉心不由得擰緊了。 

 區區七百石的糧食,對於成千上萬的災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實際上,李培恩並非手中無糧。 

 從鄭氏家族的倉庫中搜出的數千石糧食,此刻靜靜地堆積在鄭家的糧倉內。 

 這些糧食無疑足以讓北門外的流離失所者安然度過嚴冬。 

 然而,李培恩已將這批糧食的數量詳細地呈報給了崇禎皇帝。 

 因此,他此刻絕不擅自挪用這些糧食來救濟災民。 

 並非出於其他原因! 

 而是因為合法性與道義性的缺失! 

 身為宮廷宦官,李培恩原則上不應干預地方事務。 

 他不具備直接賑濟災民的職責或權限。 

 即使他對常州府知府對災民的冷漠態度感到不滿,他也只能在呈給皇帝的奏摺中提及此事。 

 而且僅僅是提及,而非指責。 

 因為要指責,必須等到此事引發嚴重後果之後。 

 比如,大批災民因飢餓而喪命。 

 或是災民因缺乏救濟而被迫騷亂! 

 總之,唯有在這些悲劇發生後,李培恩才有權指責常州知府。 

 目前,他所能做的就是將此事告知崇禎皇帝,並在奏摺中表達對後續事態的預測。 

 但可以肯定的是, 

 無論皇帝對他的奏摺有何反應,那些忍飢挨餓的災民恐怕無法等到答覆到來的那一刻。 

 因此,李培恩面臨的是一場困局! 

 他手中握有糧食,卻無法動用它們來救援災民。 

 而有權且有義務救援的常州知府此刻卻藉口生病,避不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