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章

上輩子她經手的那件案子,主謀者可以說是相當的大膽,類似的事情幹了不止一次——對方是一個偏遠地區的教育機關工作人員,在高考改革,即考試之前就填報志願的時代之前,就曾經幹過扣下學生的錄取通知書,然後操作他人用假的身份證和遷居證明,拿著這個錄取通知書,頂替了考上學生的名字,去上了相應的大學的事情。

不僅如此,這人到後面膽子還越來越大,最囂張的一次直接在高考時組織了一次“集體”**

:他預備要在答題卷送去掃描之前,更改兩個考生答卷的姓名信息——即換卷子。

即便是對方所在的地方只是個偏遠小縣城,高考的種種制度設施還沒有大城市那麼完善,這波操作也過於大膽了。

所以不出意外的,在偷偷潛入封存室的時候,這人被抓了。

案子剛出來的時候這消息幾乎震驚全國:哪裡來的神經病這麼大膽?

這莫不是換種方式的“我想吃牢飯”的表達?

還是說小地方就如此能夠藏汙納垢?

當時姜覓雪也剛剛初出茅廬,所在的支隊恰好被調來一起調查跟進這個案子,原本對方被抓的時候證據非常確鑿,只需要再拿一份口供,順便調查清楚那

兩名要換成績的考生的情況就行了。

總體來說行動步驟比較繁瑣,但難度不算太大。

而姜覓雪在查看卷宗,研究他當時行動軌跡時,卻覺得,他狂得有點過分了。

人雖然不是理性動物,但在排除精神疾病的前提下,基本的可能判斷認知還是存在的——這人既然敢這麼行動,必然是認為自己有成功的可能性的。

嫌疑人的這個認知是從哪裡來?

心理學有個詞叫做錨定效應[注],指的是人們作判斷或者決定時,往往會按照得到的第一印象,或者說先前就存在的某個“錨點”來進行。

那麼對方是不是存在這樣一個“錨點”?

因此姜覓雪當時便認為,這人可能不是第一次犯案。

就像賭徒的行為不斷被強化從而往賭桌上擺放更多的籌碼一樣,興許這一次,也不過是對方往桌上加大籌碼的**行為。

最後在她的主張下,警方再往下深入調查了下去,還真的翻出來了他曾經扣押學生錄取通知書的往事。

此人在高考時打算替換卷子的事在全國都鬧得極大,行為極其惡劣,影響極其嚴重,且又不是初犯,最後是進行的從重處罰——只是再怎麼罰,也沒辦法挽回那幾名被耽擱的學生曾經錯過的人生了。

——而從當年的那起案子中剝離出來,回到現在。

姜覓雪在三角形的中間寫下“大學名額頂替”幾個字,然後又在陳宇的名字處畫了一個圈。

儘管對方嘴上說著什麼“你們威脅不了我”之類的話,但是陳宇現在的種種反應已經證明了,他的心裡有鬼。

姜覓雪之前也看過s省男生舉報自己被人頂替上大學的新聞,警方曾經給過一個初步公告,但內容並不甚詳細,只是隱晦地表示過確有其事,更多內容的細節,還是靠各方媒體報道在猜測還原。

這樣子的公告意味著事情的真相警方尚未完全查明,整起案件還在調查之中。

媒體們大多數的推測是涉案人員還沒有完全到案,為防某些人員逃跑,因此才沒有公開所有細節。

而姜覓雪則更站在少數聲音這邊:也許頂替了他人名額的學生,不止一個。

在高考制度越發嚴格,電子閱卷普及,大學不

斷擴招的當下,想要頂替他人名額上大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分數到沒到、錄取沒錄取都是上網便可知的,但在網絡還沒有普及的過去,想要做到這一點卻並非沒有漏洞可鑽。

最有可能的操作,就是像姜覓雪前世經手過的那起案子一樣,扣下已錄取學生的通知書,另一人持□□前去報道——不過這樣一來,假冒者對外所使用的名字將不再是自己的本名。

而這也正是陳宇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