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溪笛曉 作品

38. 第 38 章 【粽子害人】

得虧司馬遷離得遠,聽不見霍善和太子劉據說的悄悄話,不然他得更難受。




這會兒司馬遷還在琢磨霍善講的粽子傳說呢。




粽子這種吃法,其實起源多種多樣,據傳春秋時期許多地方會用蘆葦葉裹著黍米蒸熟供奉祖先。不過晉代那位自稱夢見三閭大夫的人將粽子和屈原綁定以後,屈原逐漸成為了端午和粽子的代言人。




流傳到李時珍那會兒,粽子種類已經十分豐富了,傳說也被一代接一代地完善,完全達到了可以自圓其說的程度。




反正霍善如此這般如此這般地一講,連博聞強記的司馬遷都沒能挑出問題來。




司馬遷只能問:“為何是秋天包粽子?”




霍善答得飛快:“據說一般是五月五包的,可我覺得屈子他一年只有五月五那天能收到粽子多不好,如果每天都有人包粽子,他豈不是每天都能吃到新鮮的!而且這箬竹葉子,秋天才長得特別好,如果是菰葉或者蘆葦葉的話那當然是五月正好!”




箬竹這東西,其實更多是長在南方,畢竟這麼大的竹葉子,一看便不適合在北方生長。不過上林苑這座皇家園林最不缺的就是關中其他地方沒有的東西,甭管是南越的還是西域的,統統都給安排幾棵進來。




很不巧地,上林苑引種的這批箬竹的葉子都給霍善給瞧見了。




霍善帶著他幾個表叔一路薅過去,幾乎把長得足夠大的箬竹葉全給薅光了。




這才有了今天的大型包粽子活動。




司馬遷把想問的問題都問完了,很有些心滿意足。




眾人早就聽說過霍善這位三歲大的朝陽侯,只不過他們本以為這孩子也就跟衛青那三個兒子一樣毫無存在感、單純拿點食邑罷了。




就連替霍善擬寫封侯詔書的枚皋,也是頭一次見到這孩子。




好伶俐一娃兒!




別的不說,光憑他這當著那麼多人的面繪聲繪色講故事的口才與膽量就遠勝於許多小孩了。




要知道很多人哪怕是夫子喊他答話都答得磕磕絆絆的。




若說這些話是有人教的,大可自己去找個三歲小孩教教看。




難道衛霍兩家要出個辯才無雙的後輩?




霍善可不曉得自己完成了在朝臣中的一次小範圍露臉,他因為年紀小,很難把粽子包得很好看,所以自告奮勇當現場指導,到處溜達去指導眾人該怎麼包。




在霍善堅持不懈的反覆演示之下,大部分人都明白了粽子的包法,連劉徹他們都包得有模有樣。




霍善拿著他那兩片展示用的竹葉到處給人溜達到一箇中年文士旁邊,赫然發現這人動手能力極強,粽子包得又快又好。他頗為驚奇地拿起來看了看,覺得這是全場賣相最佳的粽子!




沒辦法,在座之人在家基本都是吃現成的,誰會親自動手?




霍善和人家說了一聲,便拿了個對方包的粽子,屁顛屁顛跑回去給劉徹父子倆看。




說這個包得最好!




劉徹問他從哪拿回來的。




霍善不認得人,只能指給劉徹看。




劉徹順著他的指頭一瞧,笑道:“原來是枚皋。”




太子劉據見霍善一臉茫然,便給他介紹說這人是大文學家枚乘的兒子,與霍善還算有點緣分,因為霍善的封侯詔書就是他給寫的。




聽說枚皋是枚乘兒子,張仲景幾人也給霍善介紹起來,說枚乘此人寫了篇《七發》,內容十分發人深省,體裁也相當別具一格。後面有許多漢代人學著他寫賦,便有了著名的“七體”!




霍善聽後還是一臉茫然。




倒是劉徹笑著調侃:“看到枚卿,朕倒是想起了他父親枚乘。記得朕還是太子時便極愛讀枚乘的《七發》,據兒你們得空也可以去讀讀,裡頭說的富貴人家許多孩子的毛病,你們若不注意些恐怕都逃不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