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華 作品

287章 拷打(中)

  ……

  鄭海珠踏進自家商號時,掌櫃秦方,正陪著一位錦袍太監吃茶。

  見主人回來,秦方忙站起:“這位是劉公公。”

  錦袍太監三十出頭年紀,面相慈和斯文,笑眯眯地向鄭海珠道:“咱家是內承運庫的劉若愚,今日奉萬歲爺口諭,送來金錠、明珠與袍服,請鄭夫人轉交給秦將軍。”

  太監說完,卻見鄭海珠看著自己的目光,竟有幾分愣怔,不由也生髮詫異,掂量著口氣問道:“夫人不曉得此事?萬歲爺說,他此前就囑咐過你,去棋盤街的馬府拜訪秦將軍。”

  鄭海珠回過神來,忙還禮道:“是的公公,鄭氏記得天子的囑託。方才只是在想,秦將軍已然進京了?”

  劉太監歉然道:“喲,這咱家就不知道了。”

  又拱拱手:“咱家還要回庫裡,向夫人告辭。”

  鄭海珠一面衝秦方使個眼色,一面陪著太監往外走:“冒昧一問,劉公公的若愚二字,可是大智若愚的若愚?”

  劉太監笑道:“正是。不過,大智肯定談不上,取意糊塗是福罷了。”

  正說著,秦方急步回來,奉上一隻書頁大小的錦袋,恭敬道:“這是敝號新到的湖筆,請公公笑納。”

  劉太監知曉錦袋裡肯定有金銀謝禮,自自然然地接過,卻又大大方方地開了袋子,將裡頭的銀元寶掏出來,還給秦方。

  一面衝鄭海珠道:“方才還與你這掌櫃說呢,咱家偶爾得閒,喜歡寫寫字。至於這黃白之物,咱家本就是該為萬歲爺跑腿的,怎地還能在宮外頭收錢,領了夫人的心意就好。”

  一個十兩的銀元寶,配得起這個職級的傳話太監的辛苦費,鄭海珠估摸著,對方不是嫌少。

  她於是又作了驚喜之色道:“呀,原來公公雅好書法。那劉公公可否撥冗,賜小號一幅墨寶,我讓老秦做成招牌掛上。”

  “夫人說笑嘍,”劉太監擺擺手,嘴角抿著,神色卻沒有擠眉弄眼的膩味,只放低了音量道,“萬歲爺對夫人的賢能讚不絕口,夫人回頭,討個御筆,哪裡又是什麼難事。”

  “公公指點得是。公公慢走,後頭再有上乘的湖筆從南邊過來,我派老秦給公公送去。”

  “行咧,夫人留步,咱常走動著。”

  劉太監的轎子消失在路口後,鄭海珠回身進屋坐了,怔怔地盯著地面。

  劉-若-愚,擅長書法。

  難道這位劉太監,才是史書上那位寫出《酌中志》的劉若愚?

  那麼多年來與自己相交甚厚的劉時敏,又是誰?

  史載劉若愚的原名,不就叫劉時敏嗎?

  難道,這根本就是,兩個公公?

  “夫人,”花二從後院出來,稟報道,“三妮早間回來喝過薑湯,睡著。我昨日還去過馬將軍府上,秦將軍還未到。”

  “今日再去問。”

  ……

  戌亥之交,京城北邊的國子監中。

  古清泉揉了好一會兒眼睛,才長吁一口氣,仰面躺倒在臨時搭起的簡陋床榻上。

  他對面,同樣來自錦衣衛的一個書吏,正板著臉鋪開被褥,甕聲甕氣抱怨道:“翻黃冊翻得眼都瞎了,吃住還如此敷衍。這時節,半夜都要下霜了,被子薄成這般,得了傷寒怎辦?朝廷給請御醫麼?”

  另一個冷笑道:“還御醫?你以為你是新科進士?老兄莫發牢騷了,咱這樣的,就好比張家灣的纖繩,用的時候就拽起來,不用的時候就扔一邊,破了爛了,自有新搓出來的繩子替了。”

  再一個附和道:“正是。甭以為咱讀書識字,就能出人頭地、得體面了。大明的功名,才發給幾個讀書人?那些有功名的、當了官的,也早把仁義禮智信丟到犄角旮旯去了,一門心思就想著巴結上頭、欺負下頭、撈足油水,什麼江山社稷蒼生的,說得一套套,其實又刁又懶,連個黃冊都管不好。如今新君問起來,要校對查驗,就各衙門地拉壯丁,不就是將咱像縴夫力工那般當騾子使?”

  古清泉盯著天花板,幽聲道:“今日我翻黃冊,看到好幾頁上有發了黴的米漿,幾位仁兄猜是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