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不清 作品

126 跳躍式發展

  不對,不是快速前進,應該叫立定跳遠。沒有中間步驟,嗖一傢伙就跨越了上百年甚至幾百年,從一個階段進入下一個階段了。

  洪濤甩開嘴講了一個多時辰,主要是關於羅德曼鑄炮法和炮楔的原理,趙士禎聽得似懂非懂,揣著圖紙一步三回頭的走了。如果這裡不是皇宮,他估計就要打地鋪了,滿腦子全是問號。

  對於這個結果洪濤不意外也不著急,讓一個連滑膛槍、青銅前裝炮都造不利落的人突然接觸到後裝鑄鐵炮,必須得蒙圈兒。

  沒關係,先去按圖索驥操作幾次,等有了點實際工作經驗再回過頭來聽理論課就容易多了。這種聽了做、做了再聽的過程不光走一遍,怕是得來回來去走好幾遍才能修得正果。大概時間從一年到三年不止,得看個人天賦。

  也不光趙士禎這樣,負責煉焦鍊鐵的李之藻,製造簡易機床的徐光啟,一開始的時候都這樣,到現在已經熟悉兩年多了還沒完全走上正軌呢。

  好在洪濤等得起,目前也不需要大批量的火槍、火炮,就算有了也用不上,手裡沒人啊。袁可立的水師只湊了兩千多人,第一艘海船剛剛鋪設龍骨,年底能不能順利下水都是個大問號。

  “告訴陳矩,從戌字庫取200架弩送到北校場,不要弩箭,朕要為入秋的狩獵做準備!”

  洪濤最得意的一句話就是未雨綢繆,火槍暫時沒有,鋼板弩也沒有,但不能閒著,先用明朝的角弩讓小宦官們練練臂力和隊列,找找感覺。

  要問皇帝從禁軍武器庫裡私自調派好幾百架弓弩會不會引來官員的質疑,肯定會,但不會太強烈,隨便找個差不多的理由也就糊弄過去了。

  弩這種遠程武器在明初還算比較受重視,但隨著永樂皇帝更熱衷使用火器,弩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停產。到明孝宗的時候恢復了幾十年,隨後又被擱置。除了部分衛所還在使用,京營和邊軍很少裝備。

  如果換成火銃,無論長短型號,沒有兵部的書面文件,貴位皇帝同樣一支也調不出來。神機營厲害不?平日裡訓練完畢也要把火槍、彈丸、火藥入庫保管,由專人登記造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