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6章 八月十八廣陵潮


                 後世之人皆知:八月十八錢塘江大潮,天下聞名。

  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自先秦至現代,因為地轉偏向力和河口泥沙沖積延伸的原因,東海沿岸的大潮發生地,一直是有緩慢南移的。

  先秦兩漢,潮盛於廣陵(揚州)。

  魏晉六朝,盛於吳郡(蘇州)。

  唐宋之後,盛於錢塘(杭州)。

  如今諸葛瑾生活的這個時代,東海上最大的潮汐發生地,恰恰就在這座廣陵城。

  西漢文景時的漢賦大家、廣陵人枚乘,便有賦贊廣陵潮:“春秋朔望,輒有大濤,聲勢駭壯,至江北,激赤岸,尤為迅猛。”

  這個枚乘的賦文之名,在當時也是非常響亮的,與賈誼、司馬相如並稱。

  至於其後世知名度低於賈誼、司馬相如,主要因為他是廣陵人,漢初屬吳國地界,侍奉過吳王劉濞。而劉濞後來發動了七國之亂。

  劉備入徐州兩年不到,原先還真沒來過廣陵城,也沒見過廣陵潮。

  今日剛好趕上了八月十八的全年最大潮日,也就跟諸葛瑾一起,在邗溝江口一觀天下盛況。

  順便等退潮後,再看看諸葛瑾放下的最新改良版流刺網、究竟能抓到多少魚。

  不亦快哉。

  不過,等待潮水的時間太無聊,劉備也就繼續跟諸葛瑾討教這流刺網的改進歷程。

  諸葛瑾也閒來無事,就慢慢講解。

  他先拿過第一張竹製流刺網給劉備看,劉備一個外行人,乍一看沒看出端倪,

  然後又跟第二版對照了一下,才發現第一版的竹片是寬的一面與網延伸的方向平行排布的,而第二版就把竹片縱列起來,側面迎著水流來去的方向。

  這個原理很好看懂,劉備自己就理解了。

  顯然第一版肯定是放到水下後、被水沖刷時阻力太大,迎水面積太寬,容易被沖走。第二版把薄薄的側面對著水流,能分開水勢,就穩很多。

  然後劉備又看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礎上,底部加了穿孔掛麻繩、綁上大石頭,進一步防止被沖走。

  但第三版顯然還是不夠好,諸葛瑾說,他做過試驗後發現,雖然底部綁石頭不會沖走,但還是會衝歪斜,不再正面迎著水流,阻擋魚、刺魚的橫截面積也就變小了很多。

  於是最後的第四版,他還在竹罾的頂部額外加了一根完整不漏水的空竹子,把空心竹筒當成浮標來用,確保潮水衝過後,浮力的作用把這一頭始終往上扯。

  如此中間一張網,頂上一個浮標,底下一個大石頭,才算是上下方位徹底穩固,哪怕衝歪了,只要有浮力還能自動回正。

  諸葛瑾此前其實也不知道流刺網具體怎麼造,只知道個思路概念。

  但誰讓他邏輯思維比較強,空間幾何想象推演厲害,前前後後十來天,多做幾次試驗就鼓搗出來了。

  劉備原本已經覺得最終成品就很逆天了,現在看了諸葛瑾的“研發過程”,那麼多中間迭代版本,他才徹底相信:諸葛瑾的思考方式遠比成果本身更逆天。

  他絕不是靠什麼靈光一閃、或者是從別處看來的。

  人家是實打實的腦子好使,見微知著,遇到問題能立刻著手攻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