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40章 被群狼環伺的諸葛家

  第一卷只是正常的家書,說了這兩年大哥和母親、舅舅的情況,讓他別擔心,都是些家常話。

  信裡果然沒有任何邀功和自吹自擂,但有一些訴苦,還提到“世道艱難,為兄這兩年被迫應付,左支右絀,但也長進頗多。夙興夜寐,偶爾殫精竭慮,夢中也多有所得”。

  諸葛亮覺得這文筆不像大哥,大哥極少訴苦。

  就算訴苦,往往也只是謙虛的鋪墊,是為了表示“今天的成績完全是僥倖”。

  但這字裡行間,也看不出絲毫僥倖,反而透出一股“我立功都是我應得的”。

  難道真是這兩年吃了太多苦、成長了太多,所以變得自信、變得“捨我其誰”起來?

  或許人都會被環境的逼迫所改變吧。

  家書最後,大哥還關照自己要寫回信,而且回信裡必須包含以下幾部分內容:

  這兩年在荊州,學習進步如何了,至今為止讀過哪些書,要把名單全部列給大哥。

  然後,還要寫出這幾年在荊州結交了哪些朋友、認識了哪些人脈,還有家中二妹是否有被人聘娶的意向,都得一一詳述。

  最後,還說剩下那些卷軸,多是這幾年處理世務的心得體會,以及遊學四方尋訪到的古籍雜學、又自行整理成稿,希望他好生習學,莫負光陰。

  ……

  諸葛亮合上家書想了想,決定先把回信寫了,再慢慢習學大哥給的那堆材料。

  畢竟學習要很久,他也不好讓信使一直候著,對方明天就要帶著回信先走了。

  他先彙報了一下自己這兩年在荊州的學習進度。

  諸葛亮自小聰慧,這一點大哥是早就知道的。兩年前分開時,十四歲的諸葛亮讀書就已經比十九歲的諸葛瑾還多得多了。

  諸葛亮在生母章氏過世前,就學了《急就篇》、《滂喜篇》認字,當時他才四歲,幾個月就學完了。

  然後開始靠《爾雅》學認字,再讀《論語》、《孝經》,六歲就把常用字認全。

  七歲開始讀《詩經》、《孟子》,十歲便遍讀儒家十三經(不包括傳、注),但都是觀其大略,不求甚解,浮光掠影稍微一讀就能抓住主要思想。相比之下諸葛瑾讀書務於精純,往深裡下功夫,離開琅琊老家時都還沒讀完十三經呢。

  父親過世後,諸葛亮在琅琊老家又自學了諸子百家中的法道墨,從申商之法術,到《韓非子》,從老莊到墨經,全部大略讀過,得其精髓主旨,還會自行對比印證儒法道墨之學、各自優劣得所。

  閒來無聊,他還自修了《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另外用看故事書的心態看完了《山海經》、《禹貢》、《漢書.地理志》。這些東西當時諸葛瑾已經教不了他了,父親又已亡故,完全是諸葛亮自己拿著書自學成才的,見識不足導致看不懂的地方,只好先做筆記放著,以後有機會再請教。

  好在流亡荊州之後,進一步深造請教的機會很快來了。諸葛亮去年機緣巧合拜見認識了司馬徽,司馬徽也懂點算學,諸葛亮就把《九章》中無法融會貫通的地方,拿來請教。

  司馬徽年輕時還跑遍過名山大川,對地理風土見識極廣,短短一年多便把諸葛亮對天文地理的理解短板給補上了。

  在司馬徽的幫助下,諸葛亮總算用一年多的時間,徹底通讀了《史記》和《漢書》全文,而原先在琅琊老家,他可是隻能讀其中的人物典故,當故事書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