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57章 諸葛傢什麼都略懂,當然也包括興修水利


                 劉備拉著糜竺、簡雍、田豫,到一邊商議:如何從海路接回幽州袍澤家眷。

  諸葛瑾終於有個喘息之機,他見今天的正事兒已經辦妥,宋家自立門戶一事已被眾人見證。

  其餘公務到哪兒都能聊,沒必要佔著舅舅家的地盤。

  於是就建議宋信宣佈散席,把大部分賓客禮送出門,其中繁文縟節自不必贅述。

  張飛酒後不在意禮數,率先走了,其他沒借口留下的眾人,也都紛紛跟著散去。

  但依然剩好幾撥人,趕著要跟諸葛瑾聊事兒、各種請示。

  諸葛瑾也只好把剩下的人領到另一處偏廳,繼續借地待客。

  他看到陳群準備最充分,居然還拿了一疊文稿來找他,就想先辦陳群的事兒。

  沒想到陳群還很有眼色,主動提議:“我這邊的事務比較慢,先生還是先處理旁人之請吧。”

  這句話既是謙讓,也是給旁邊人一點壓力:你們要是也連篇累牘,那就自覺一點!

  諸葛瑾抬眼看去,其餘留下之人,並無劉備麾下文武,而是廣陵本地士紳代表。

  畢竟劉備手下人找他聊公事,平時有的是時間,沒必要非趁著請客的機會。

  而對本地士紳而言,過了這村就沒這店了。諸葛瑾已是兩千石校尉,才二十一歲,平時他們哪有機會拜見?

  諸葛瑾只好向陳群略表歉意,然後跟步隆、衛徽這倆本地族老聊了幾句:“不知有何事見教?”

  二老不敢託大,連連口稱:“談不上見教,自上次託孫從事致意後,一直無緣拜見,今日得此機緣,特來告知校尉一些近況:舍侄聽聞校尉建立功名、保境安民,也是極為振奮,近日便會從吳郡歸來。

  只是他們離鄉日久,本地官員又更換頻繁,怕是回鄉後也不認得幾個熟人,還請校尉看在同窗之誼份上,幫著引見、多認識些新朋友……”

  步隆也是要臉的,不敢直接明著說讓諸葛瑾幫忙求官,只說讓他幫忙介紹些人脈朋友。

  諸葛瑾又豈能聽不明白其中潛臺詞。

  這種事情也正常,就好比一年前,倆人還是同班同學、應屆生去找工作。

  一年後其中一個變成了朝廷的校尉,另一個還在當瓜農,那肯定會去投奔校尉的嘛。

  好在步騭學問能力也不差,舉薦了也不算任人唯親,只算是任人唯賢。

  事實上,諸葛瑾上次聽劉備向他提起步騭、嚴畯時,就知道劉備已經起了招攬之心——

  沒辦法,誰讓“步騭、嚴畯之才與諸葛瑾只在伯仲之間”這句江湖傳聞,被劉備聽到了呢。

  諸葛瑾等於是白撈一個順水人情,何樂而不為呢?

  他也就大大方方表示:“子山賢弟他們的才學,任一郡丞、從事,皆綽綽有餘。只是年紀尚輕,資歷尚淺,需慢慢歷練,不必擔心。”

  步衛兩家的人頓時大喜,連連對諸葛瑾千恩萬謝,殊不知諸葛瑾其實什麼都沒付出。

  步隆言辭閃爍,還想拿出點條件討好他、以示感恩,放長線釣大魚。

  但諸葛瑾正事太忙,就搪塞糊弄過去了,沒給他開口的機會。

  ……

  前後花了一炷香的時間,打發掉那些求官之人。

  諸葛瑾這才對一直在另一邊等候的陳群,說了句抱歉,然後開始梳理正務。

  陳群是為前陣子聊過的“以工代賑”之事而來。

  這幾天他準備了不少材料,把《管子》好好看了一下,還複習了《貨殖列傳》中對桑弘羊的記載。

  所以這話題切入得倒也順利,陳群是帶著想法來的,就像後世彙報項目ppt。

  諸葛瑾只需要先聽,然後點評幾句即可。

  只聽陳群彙報道:“我核查了各縣的田畝文檔,還四處走訪,發現廣陵的農事有個極大的弱點。若能補足,必能極大增產糧米。”

  “什麼弱點?”

  陳群拿出一張地圖,指著說:“從輿圖上看,廣陵郡極為廣大,全境都是平原,可產糧和人口卻不如下邳。”

  諸葛瑾若有所思反問:“會不會是射陽澤佔了太多面積?實際上廣陵的平地能有下邳的兩倍麼?”

  陳群:“我算的時候,已經把射陽澤扣掉了。且大澤雖佔地廣大,卻利於灌溉。如震澤(太湖)之於吳郡,是有利無害的。”

  見對方並沒犯低級錯誤,諸葛瑾點頭鼓勵:“那就好,繼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