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63章 諸葛兄弟會師


                 兩天之後,劉表應岳父蔡諷建議、在襄陽大宴名士之日。

  龐德公、黃承彥等人自然都有赴宴,其餘還有王粲、宋忠等年輕一輩的才子。

  宴席的過程自然不是重點,無須贅述。

  無非是一群名士辯論經學,以及交換見聞,空談展望天下大勢。

  酒過三巡,談興漸漸濃郁,忽然有人通報,說有年輕才俊諸葛亮、乃豫章太守諸葛玄之侄,有要事求告使君。

  眾人一時沒反應過來,也不知該不該勸劉表接見。

  不過黃承彥倒是先反應過來了,找藉口提議見一見——也不知黃承彥是自發如此,還是這幾天被女兒纏了,另有所圖。

  “既如此,那便見一見吧。”劉表也就順水推舟,聽從了連襟的建議。

  諸葛亮入內後,一番禮節自不必提,然後就按計劃求告劉表,最後拿出一封絹帛,雙手奉上,言辭懇切道:

  “……笮融因家叔被朝廷冊封,唯恐叔父站穩腳跟、夜長夢多,急切舉兵來攻。丹陽孫策亦有舉動,與祖郎和解,自當塗逆流而上,欲圖不軌。

  孫策自入冬之時,徹底平定吳郡,征服許貢,已養兵數月。揚州各地原本皆傳言孫策來年欲先圖會稽王朗、而後覬覦豫章。不曾想被朝廷冊封所激,也想趁叔父立足未穩之時根除後患,唯使君察之。”

  孫策當然沒有現在進攻豫章的意思,他目前的計劃,大概率還是來年先對付王朗。

  但諸葛亮知道,他必須這麼說,才能激發劉表的危機感。

  笮融跟劉表又沒有仇,如果僅僅是笮融的威脅,優先級不夠高。

  孫策跟劉表可是殺父之仇,一旦豫章郡完全落到孫策手上,那他就跟劉表的荊州直接接壤了,會跟江夏黃祖短兵相接。

  至於諸葛亮交上去那封告急文書,絹帛上的字當然是他三天前剛寫的。

  諸葛瑾相信弟弟的智商,他也知道自己遠在千里之外,不瞭解荊州的一線情況,所以不能亂給弟弟出主意。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將能而君不御之者勝,遠程微操是沒有好下場的。

  所以諸葛瑾家書中只是提了幾種可能的脫身方案,啟發一下弟弟的思路,僅供參考。

  最後具體細化、執行,那都是諸葛亮自己根據實際情況搞定的。

  諸葛瑾也充分信任弟弟,所以敢把蓋了大印的空白絹帛交給諸葛亮自己填,相信諸葛亮能利用好。

  ……

  此時此刻,劉表看到蓋著豫章太守和平虜校尉大印的求救文書,當然是不疑有假。

  平時他可以不在乎是否救援諸葛玄,涉及到孫策就必須放人了。

  但劉表的性情畢竟還是持重寡斷的,他都五十好幾的人了,人老了就是容易猶豫。

  稍微躊躇了一下,劉表果然問起諸葛亮是否有把握、勸他不要以卵擊石。

  諸葛亮這才恰到好處拋出一個讓劉表安心的說辭,以及一個新的提議:

  “使君,小子與樊城甘司馬略有交情,甘司馬也是仗義之人,他願護我去江夏,懇請使君通融!另外,小子有一不情之請,懇求使君作書一封,至江夏黃府君處,勸黃府君就近出兵援助叔父。這也是為了荊州的安危、拒孫賊遠離州境。”

  這個請求,倒是讓劉表想了很久。

  他很瞭解黃祖,黃祖在江夏那就是土皇帝,自己都指揮不動。

  如果黃祖肯援助諸葛玄,那去年他早就援助了。

  這次自己再作書去,黃祖也未必答應出兵。

  既如此,白白寫一封信,讓諸葛家承個人情,也沒什麼不好。

  反正最後不出兵,諸葛家也會念他的好,而恨上黃祖見死不救、不聽州牧號令。

  如果黃祖出兵了,那也沒什麼壞處,畢竟是把荊州的整體勢力擴大了。

  多方考量後,劉表覺得各方面問題都不大,終於順水推舟,準了諸葛亮所請。

  他寫了封信讓諸葛亮帶給黃祖,還允許帶著甘寧一路護衛。

  諸葛亮這才鬆了口氣。

  其實,他如果僅僅是要離開襄陽,不用那麼麻煩,因為襄陽周邊的看守並不嚴密。

  歷史上甘寧想去江東,在從樊城去江夏的這段路上,也完全沒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