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77章 笮融:我笑那關羽無謀,諸葛亮少智

  兩千人每人五百錢的特殊任務激勵,加起來就是一百萬錢。能花掉諸葛瑾從柴桑府庫裡搜來的四百萬錢現金繳獲的四分之一。

  不過,相比於確保低損失打贏一場決定一郡歸屬的戰役,這樣的賞賜不算什麼。該以小博大的時候,就不能摳門。

  漢朝原本沒有給士兵寄存財物、由營官統一管理的制度。

  歷史上要到唐朝,隨著府兵制和募兵制並存、唐南北衙禁軍的將士,才可以享受到這樣的待遇

  但前幾天、諸葛亮與大哥聊起跟關羽學習的治軍心得時,提到了“當年段熲因為士兵隨身攜帶的受賞財物變多,而無心再戰,而不得不偽造敵襲燒燬財物”的典故。

  當時諸葛瑾雖然只是隨便一聽,但第二天就琢磨過味兒來,找了個機會跟二弟說:“段熲當年實在太傻了,士兵賞賜多了、擔心戰死後便宜了別人,完全可以搞寄存制度的嘛。”

  然後諸葛瑾就大筆一揮,抄了唐朝才有的“出征士兵個人財產保險箱”,每個人在封印火泥上摁手印、簽押身份,用將軍的信用擔保。

  再用一條竹片寫明存儲物品類別、大致描述,蓋上功曹的印,然後把竹片沿著字跡對半裁開,一半交給士兵保存,就相當於“存摺”了,另一半留在待取的功曹處。

  又有泥指印又有存摺,雙保險,士兵還有什麼好不放心的。

  如果士兵死了,將軍也承諾把他存下的賞賜寄給家人。如果家人就在本地,甚至是隨軍的,那就更方便了。

  這些具體措施,未必跟後世唐朝人的手段一模一樣,但沒關係。

  諸葛瑾多了兩千年的金融工具見識,他設計出來的存摺制度,肯定只會比唐朝人更好更防偽。

  此法一出,當時就讓所有人都驚了,包括諸葛亮,連呼“我怎麼沒想到,還是大哥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