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83章 郊迎三百里


                 二月底,柴桑東郊,彭蠡澤畔。

  已經搞定了降軍收編的諸葛亮,這幾日終於開始著手大哥吩咐他的最後一件工作——熟悉水利治理的勘測。這活必須在他啟程出使劉備前徹底掌握,否則到了那兒,被陳群一請教,就得立刻抓瞎。

  好在諸葛亮本就對自然之理非常感興趣,也願意鼓搗實務之學,幾天下來,倒是沒覺得疲累。

  漢朝的彭蠡澤,面積比後世的鄱陽湖還大得多,但水位同樣很淺,枯水季和豐水季,湖面面積差距也非常大。

  冬天降雨少,就會露出大片的淤泥湖底,初夏水最多,又會全部淹沒。

  此前枯水季,諸葛瑾就吩咐人趁著水位低,把岸邊一些豐水季時低於湖面不多的位置,用淤泥堆填墊高,確保豐水季時也能高出水面,就形成了圩田。

  而所需的泥土就從更低的位置挖,這樣湖區的容積和灌溉力也不會受到影響。

  而且圩田非常肥沃,都是積年的湖底淤泥堆起來的,起碼三五年不施肥都能持續豐收。

  搞圩田的施工量其實並不大,因為淤泥很軟很好挖。

  只是普通人測不準水位落差、海拔高度,經常堆填不到位。如果有精於水利勘測的老手把關,情況就會好很多。

  而諸葛亮顯然就是“有這方面專業知識的人”——大哥給他的數學和光學物理卷軸,他早就學完了,紙面應用題也刷過了,就差動手實操。

  再臨陣磨槍實戰練練,不說超越近代人,但超越唐宋時期水文勘測高手的水平,那是綽綽有餘的。

  造圩田的難度,相比於修運河、修閘門,那絕對是小兒科級的。但所用的光學水平測量原理卻是一樣的。

  諸葛亮驗收了一下圩田後,又試水了幾道溝渠、想人工調蓄水位修點縮小版的水渠閘門,把該試手的工藝都練練,有問題就近請教大哥再查漏補缺,前後十天工夫也就能獨當一面了。

  ……

  這一天,諸葛亮總算覺得自己的治水手藝,勉強可以出師了。

  他準備收拾收拾,把要還給劉徵南的五千士卒和戰船,也都籌備停當。隨船帶足軍糧,後日就能拔錨起航,順流去廣陵出使了。

  因為是“驗收手藝”之日,諸葛瑾也難得抽出全天時間陪著弟弟,確保弟弟真的學進去學紮實了,兄弟倆一直在城外的圩田和灌溉渠忙活,到傍晚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