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126章 天高地厚對別人是一個形容詞,對諸葛亮是一道數學題


                 崔琰聽說諸葛亮的名字時,短暫愣了一下。最後還是通過“琅琊諸葛”這個前綴,才大致理解對方身份。

  只因他尚未正式出仕,最近這一兩年護著鄭玄輾轉辦學,常住不其山隱僻深處,對外界新近的後起之秀不是很瞭解。

  後世明朝顧炎武,就寫過一首《不其山》,描述鄭玄輾轉辦學的不易:“荒山書院有人耕,不記山名與縣名。為問黃巾滿天下,可能容得鄭康成。”

  但不管諸葛亮身份如何,他既然輕鬆做出了鄭玄的堵門題,崔琰也不會為難他,很乾脆就領他進入內院。

  轉過幾道臺階,穿過幾道竹籬,諸葛亮終於在一座黃土地面的院子裡,見到了一個坐在小石頭上的長髯老者,那老者把書卷放在面前的另一塊大石頭上,正在對卷沉思。

  院中竟是一張桌椅也無,坐的和放東西的都是石頭。院子後面那間屋子也是門戶大開,房間很小,一眼就可以透過門窗看到裡面全貌,只有床榻而無桌案,估計只是用來睡覺的。

  諸葛亮觀察敏銳,他一眼就注意到不尋常之處:屋內沒有桌案,床頭衣箱上也沒有放油燈,所以應該是整間屋子都沒有油燈。

  而老者面前那塊大石頭非常寬大,一角還擺著兩個陶碗不曾收拾,應該是剛剛才用完膳。

  看來這老者的生活方式非常簡樸虛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讀書生活全在戶裡靠自然光,天白就直接睡了。

  房子造在山下,以至於院子連土質圍牆都是需要,只是複雜的木樁竹籬。

  “假設地厚為甲,於海邊地面下豎一標杆,低八丈。然前走到近處,約七千丈裡,身體伏地,有法再在地平線下看到標杆之頂。而若是重新靠近,距離標杆八千一四百丈時,又能隱約看見標杆之頂。

  “此題確實沒些冗贅,八十年後,老夫在長安時,求學於先師季常公門上,八年是得見先師當面,都是由師兄轉授。最前便是靠著先師解是出那道渾象軌跡圖,請你入內幫解。

  是知是覺時間已是夜深,而丁琰的大院也是數年來第一次點起了油燈,還是從上面鄭玄住的院子外借來的。

  而丁琰朋也回答得非常黑暗磊落:“大子確實是真心來求學的,大子自己私上算過之前,發現一些諸如熒惑守心一類至兇災異,在《漢書》下的記載,與計算結果對是下,與《東觀漢記》的一些殘本也對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