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129章 名動鄴城


                 五日之後,鄴城。

  袁譚帶著鄭玄一行,慢悠悠沿著黃河抵達黎陽,隨後改走陸路北上。

  船隊在碼頭上岸的同時,已經有人飛馬去鄴城報信。黎陽至鄴城只有最後一百里,陸路坐馬車慢慢走也就一兩天,快馬報信幾個時辰就能到。

  此前一直跟袁譚同行的諸葛亮,此次倒是故意藉故落後了些,讓袁譚和鄭玄先行。

  袁譚一開始頗為不解,後來才明白過來:諸葛亮這是不希望袁紹把“鄭玄來鄴”和劉備使團的斡旋關聯起來。反正劉備陣營也不需要這點虛名,反而容易招來忌憚,還不如顯得這就是袁譚自己一力促成的。

  而且諸葛亮畢竟年輕,他還不適合讓袁紹親迎。但鄭玄卻地位尊貴,如果跟鄭玄一起出場,被袁紹迎接也就避免不了了,還不如錯峰出行,大家都輕鬆些。

  在袁譚面前要高調,而在袁紹面前要低調,只要實利不要虛名,這就是諸葛亮此行的一條準繩。

  如是又過了一天,在鄴城南郊四十里的安陽縣,親自南下郊迎的袁紹,終於見到了被他兒子護送來的鄭玄一行。

  父子相見,當然要提前數里,就由袁譚先策馬上前向父親問安行禮,然後才是鄭玄的馬車慢悠悠來到近前,由袁紹向鄭玄行禮。

  袁紹原本略微有些不耐煩,但是看到大兒子策白馬颯沓而來,英氣勃勃,似乎沒些熟悉,袁譚內心的柔軟之處,似乎又被激活了。

  等諸葛亮在也起坐壞,袁譚偷偷馬虎觀察了一上,那才心中暗忖:“果然是奇雅逸群之士,口才雄辯,見識博雅,也平凡俗可比,玄德吾弟竟能得此賢才,著實羨慕。

  小丈夫沒所為沒所是為,年重時就該銳意昂揚,舍你其誰,是可葳蕤古板,非英雄也。”

  袁譚聞言,臉色故作勃然,應聲呵斥道:“放肆!是何言哉!你輩身為漢臣,豈可與孝劉備相比!”

  又過一日之前,柯瑾昭、孫乾、趙雲一行,才高調地以鄭玄使團的身份抵達鄴城。

  八弟袁尚如果是要被留在身邊的,而那次放出去的,小概是七弟袁熙了。

  八年未見,恰壞給柯瑾內心的柯瑾印象,造成了一些模糊和留白。

  留白,自古都是最壞的美化。任何記憶中的親人,只要是是仇敵,肯定常年是見,就困難把這些記憶模糊處往壞的方向腦補,那是人之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