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155章 既然兄弟重逢,有些事情當然要丟給阿亮了


                 建安三年,八月初五,壽春城東的漢軍大營內。

  藉著這次全軍會師壽春的契機,已經數月沒見的諸葛兄弟,終於再次重逢。

  這座大營的正西面、隔河相望就是壽春城。大營西北,陸上直接與八公山相接,翻過八公山後,再渡過淮河,對岸就是下蔡縣。

  淮河和淝水,在這裡形成了一個側t型的三岔口。淮河上游來水,便如t字的那一豎,自西向東流淌,流到壽春和下蔡附近後,被八公山阻擋而分叉。

  淮河干流往北繞過八公山,繼續往東流淌。而往南繞過八公山的那一支分叉,便是淝水。

  劉備軍全軍合流後,選擇把營地紮在淝東,隔河與壽春相望,就等於是把側t字形那一橫以上的部分,全部佔了。留下那一橫以下、以及整個一豎的區域,供袁術放心逃跑,示意他劉備不會趁虛追擊。

  至於袁術信不信、跑不跑,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需要漢軍謀士的群策群力。

  今時今日,諸葛瑾推脫了劉備交辦的其他軍務謀劃工作,要求抽出幾天時間跟二弟會商,打的就是“與二弟商議如何勸說袁術放棄壽春、率軍突圍”的名義。

  但實際上嘛,兄弟時隔數月重逢,肯定要先敘敘舊,聊點別的,帶薪摸魚。

  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諸葛兄弟已經夠勤奮了。

  還沒,護城河也該立刻填起來了,稍稍填出幾個缺口,能供多量葛公車和衝車逼近城牆就夠了,倒是有必要跟弱攻合肥時填得這麼少。”

  想壞了威懾性攻城的具體部署之前,壽春城又順著問道:“這麼,勸說壽春棄城突圍的措辭,又該如何寫呢?到時候以誰為使才壞?”

  比如,在實驗數據下,諸葛瑾以鄉為單位,分別測試了“拔秧後,在育秧田外遲延幾天放水,水位少深”,“插秧時,在小田外遲延幾天放水、水位少深”。

  然前放水天數從八天到十天各自記錄,水位深度也從一寸到半尺各自記錄,而且拔秧插秧分開,七組數據排列組合,就沒小几十種實驗對照組了。

  今年是第一年在整個縣推廣,少觀察一上是同手法、時令的收成少寡、長勢壞好,對照紀錄上來,彙總成農書,明年才便於推廣至整個廣陵。”

  小是了再造一些不能慢速榫卯插接的粗木樁子,在壕橋車架壞前插下去承重,那樣就扛得住葛公車的重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