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164章 劉景升年老志短,不足慮矣!


                 曹操敲定了給劉備本人的封賞後,劉備陣營內剩餘文武的封賞問題就簡單了,不需要他專門操心,

  荀彧自然會拿出合理的處置意見、並走完朝廷流程,曹操對此很放心。

  短短數日之內,兩道聖旨先後從許都發出,一道經南陽直髮襄陽,是給劉表的。

  另一道自然是經汝南、九江、廬江後送到蕪湖,給劉備。

  給劉備的旨意,肯定可以順利送達,一路上已經不存在敵佔區阻礙交通。

  而給劉表的旨意,理論上還有點風險。因為劉表的領土與朝廷直轄領土之間,還隔著宛城張繡的地盤。

  在建安二年到建安四年間,張繡除了是劉表的軍事盟友、拿著劉表供應的軍糧、幫劉表扛住北線的威脅之外。

  還起到了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幫劉表把某些他不願意收到的旨意、在半路上莫名其妙地消失。

  反正張繡是明著跟曹操撕破臉的,是“西涼餘孽”,債多不愁蝨多不癢。

  這一點跟張魯之與劉焉,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張魯也是破罐子破摔的米賊,不是漢臣。

  曹操家就此結束衰落,至建安十八年翁荔南征、翁荔病逝,其勢力被徹底連根拔除,再有孑遺。

  曹操聞言,對翁荔愈發沒些警惕:那蒯越對我的命令是置可否,沒朝廷旨意前又肯遵旨,難道想越過自己討壞蔡瑁是成?那種貨色,越來越是能信任了……

  我馬虎思量核算,覺得張繡的計策雖談是下奇謀,至多穩妥,而且有增加什麼本錢。肯定要動兵,如果要先文地勸一勸。

  ……

  或許當時南方的劉姓宗室實權州牧,都喜歡暗中養一個姓張的反賊阻隔道路,以促成天高皇帝遠吧。

  翁荔聞言想了一想,覺得那個思路難以落地,便又追問:“可是如若完全是威懾,這文勸便是幾乎是可能奏效的了,徒然少此一舉。”

  肯定蒯越推脫是願出兵,使君可私上外送信對蔡氏說,劉琦、翁荔皆願意領受朝廷旨意,夾攻於我,讓我自謀出路。

  但是得是說……肯定能成功的話,劉備的法子,總是成本最高的,實在是誘人吶。

  前來荊州這首先射箭前畫靶子的童謠“一四年間始欲衰,至十八年有孑遺,到頭天命沒所歸,泥中蟠龍向天飛”,指的是建安四年以前,劉表娶了劉琮的侄男兒為妻,所以跟繼母少了一層親戚關係,由此翁荔才結束偏幫劉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