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22章 不去江夏,你們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龐統又不是穿越者,所以聽到徐庶當逃犯期間的化名時,也沒有任何額外的驚訝。

  他和這五人都只是今天才初見,並不覺得其中任何一個有過人之處,對他們的態度也就一碗水端平。

  歷史上的諸葛四友,至今為止,除了一個最“高幹子弟”的崔鈞應該是來不了了,其餘算是湊齊了——

  崔鈞就是《三國演義》上說的“博陵崔州平”,演義裡把他描繪成知天命的隱士。但實際上他爹就是當年“問靈帝奶媽程氏走後門、五折買司徒”的崔烈。

  出生於一個買官做三公的家庭,崔鈞當然是實打實的高幹子弟了,就算暫時跟司馬徽做過學問,他也是一輩子奔著要做京官去的。更何況他至今還沒來到襄陽,這一世估計也沒機會跟司馬徽求學了。

  至於向朗尹默李仁這些人,完全只是因為這兩年剛好在找司馬徽、宋忠求教經學,被司馬徽順便帶來會會客見見世面。

  歷史上向朗後來還有點官場建樹,而尹默就完全是個學者型官員,一輩子什麼都沒幹成。李仁比他更誇張,就只是學者,一輩子沒做官,做學問也沒做出什麼名堂來。

  互相行過禮後,龐統就引著眾人進莊,司馬徽和黃承彥這對前輩老友先敘了舊,然後諸多晚輩學子再拜見黃承彥。一番寒暄客套、互相熟絡,黃承彥便示意龐統取來一些不太貴重的見面禮。

  這種場合,司馬徽自然要先客氣一下:“賢弟何必如此?你我皆山野隱士,為何效世俗之禮?”

  黃承彥只是輕描淡寫說道:“豈敢以俗物相擾?不過是些豫章土產,我那小婿家中所產,不值什麼,就當是他謝師的了。”

  聽說是諸葛亮出師後的謝師禮,司馬徽便不再推辭。

  他先打開了龐統遞過來的一個錦盒,裡面放著一把用蜀錦包裹的茶壺,還有幾個茶盞,都是青色略帶灰黃,但表面已經非常勻淨,光滑如玉,這是原本土黃色器物完全不具備的。

  歷史上所謂的青瓷,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爐火純青之色。南北朝時的青瓷,大多帶有灰色或者黃色,這種情況要一直到唐朝才會消失。

  說到底是燒瓷時爐溫不夠高、釉面材料裡的氧化鐵還原不夠充分(氧化亞鐵是青色的,如果所有氧化鐵都在燒製過程中全部還原到氧化亞鐵,那就顏色純青了,不會再混雜黃、灰色調。)

  諸葛家在豫章搞青瓷,說到底也才搞了一年,所以質量還需要慢慢進步,這是很正常的。拿半年前的鄱陽縣景德鎮產物來說,黃色和灰色的色調比例只會更高。

  荊州與揚州也算接壤,貿易順暢,富戶也不少,此前黃祖之戰結束後,就有少量豫章青瓷通過商賈流入,很快被荊州上層追捧。

  連劉表、蒯家兄弟、蔡瑁這些人都在用,一時蔚為風雅。順帶著這些名士也學會了瓷器優劣的品鑑,知道色澤越是偏向純青的越珍貴高雅、越黃的越土俗——

  但實際上,這種風雅潮流審美,也是揚州那邊來的商旅故意傳播的,荊州名士們中招了都不自知,誰讓確實越青的東西越稀缺呢。

  眼前送給司馬徽的這批,已經是諸葛兄弟挑了又挑,選了最新一批燒出來的、工藝最成熟、釉面還原最徹底的。這玩意兒還得看點運氣,因為同一批次青瓷裡面,每一件的還原程度也會參差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