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26章 我們荊州到底落後了多少


                 司馬徽和徐庶這群人,是劉備挖掘荊州人才的新標杆,自然要隆重對待。

  類似當年郭隗之於燕昭王,是需要千金市骨以勵其餘的。司馬徽的弟子、朋友遍及荊州各郡,他們在武昌看到任何一點先進之物,只要是劉表那邊所無的,都可以作為宣傳的素材。

  一傳十十傳百,最後讓荊州腹地的有識之士,更加直觀地認識到劉備治下的優越性,促使他們生出來投之念。

  所以在給他們分派具體工作上任之前,劉備特地讓諸葛亮親自安排參觀事宜,讓他們看看武昌這幾個月種田的新成果。

  而諸葛亮也早有準備,從九、十月份他們初到武昌,開始大刀闊斧搞建設,至今也兩三個月了,不少地方初見成效。諸葛亮便定製了一個投其所好的計劃。

  對司馬徽這些年高德劭的學者,就要讓他們看到主公在文教方面的重視和建樹。

  對於徐庶這些喜好兵事的,則要讓他們多參觀新開的鐵礦鐵廠,展示強國強兵的潛力。

  ……

  臘月十六,司馬徽一行抵達武昌後的第三天。

  估摸著遠來之客也差不多歇夠了、消弭了舟車勞頓。諸葛亮就精心安排,帶司馬徽等人,前去參觀武昌城東、梁子湖畔一座新建的學宮。

  說來也巧,因為後世的武漢東湖,如今依然和梁子湖連為一體,綿延百餘里。

  諸葛亮選擇的武昌學宮位置,也就恰巧和後世東湖畔的武漢大學在差不多同一個地方。

  學宮是九月底就開始營造的,如今才開工不滿三月。也是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分別前,就商量好的“吸引荊州人才計劃”的一部分。

  諸葛亮帶著司馬徽、徐庶抵達時,學宮只有兩座主體建築已經封頂,其餘都還是一片大工地。

  儘管房子大多沒建好,但是僅從佔地規模和雛形來看,司馬徽和徐庶也足以感受到劉備對教育事業的重視。

  而且有好幾座雛形宏大的建築,僅看其結構,就能看出與傳統學宮建築頗有不同,功能應該也不太一樣,令人耳目一新。

  徐庶挎著佩劍,走到一幢明顯層高比較高峻、幾乎形似殿堂的建築物前,駐足觀望,只覺此堂軒朗寬闊,非常氣派,但佔地面積又不算大,有一種說不出的怪異。

  盯了好一會兒,徐庶也說不出到底哪裡怪,只好用胳膊肘捅了捅旁邊的石韜,說出了自己的疑問。

  石韜相對出身富貴,遊歷見聞方面比徐庶豐富,摸著鬍渣子想了許久,說道:

  “此堂形似宮殿,高峻闊朗。但自古宮殿皆無窗,只有門戶眾多。此堂卻是門少窗多,而且窗戶寬大,故而總覺奇怪。”

  徐庶這才恍然,原來自己還是吃了家裡窮的虧,一直沒機會去雒陽看看皇宮內部長什麼樣的,所以明明覺得彆扭卻說不出所以然來。

  這個時代連建築畫冊都沒有,沒親眼看到過的東西,哪怕你讀書再多,也難以理解。

  徐庶意識到自己的見識短淺後,感慨求問:“敢問先生,不知此堂作甚用途?為何如此形制?”

  諸葛亮輕揮羽扇,淡然笑道:“此處當效仿雒陽蘭臺,將來作為藏書館,供來武昌求學的四方學子閱覽抄錄,車騎將軍說了,第一期至少準備藏書萬卷。常用之書可重複多備。

  書卷多的地方,還都是木架存儲,所以需要避免火燭。又要防止光線昏暗,所以特地以石為柱、增加層高、多設大窗,通風采光,便於士子閱讀。將來結頂之時,頂上還會有多道大天窗,縱貫全堂南北。”

  諸葛亮解釋了一半,又用羽扇指地,示意徐庶石韜等人注意腳下。眾人這才看到,地上還用石灰畫了白線。諸葛亮便指著白線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