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61章 王朗能走的退路,孫家為何不能走


                 一場大規模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的決戰之後,往往伴隨著一波摧枯拉朽的攻佔進取、跑馬圈地,此自然之理也。

  孫策在江陰水戰中損兵兩萬,戰後防線處處是漏洞,被諸葛瑾和關羽順勢推掉幾個縣、卡住幾個咽喉節點,也很合理。

  丹徒之戰只是這一系列戰線變動的縮影,並不是周瑜無能,而是實在無解,這種局面換誰當守將也不好使。

  關羽軍最終在五月二十三這天,徹底攻佔了丹徒縣,隨後又花了兩三天肅清城內零星殘敵、迫降俘虜、恢復秩序。

  另一邊,從蕪湖進攻牛渚的魯肅,也用了差不多的手段,牛刀小試,最終在五月底拿下了牛渚。

  一言以蔽之,就是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半靠威嚇,半靠用計放煙霧彈。

  最後圍三缺一虛張聲勢攻幾天,牛渚城內的守軍就誤判了形勢,覺得事不可為、再不走有可能被圍殲,倉惶從牛渚北門突圍撤往秣陵。

  因為攻取牛渚的過程和套路,與丹徒縣易手的劇情過於相似,具體細節也就不必再贅述一次了。

  這也是魯肅投靠劉備陣營後,首次在戰場上建立軍功。他這個車騎將軍府主簿,也能靠著這點功勞順勢升一升,再加一點副郡級的地方職務。

  目前,劉備的車騎將軍幕府裡,長史是諸葛亮,參軍是龐統,主簿是魯肅。諸葛亮和龐統都還有郡級的地方職務,魯肅原本只幹過縣級的地方職務。

  ……

  丹徒和牛渚這兩個扼住秣陵咽喉的節點拿下後,關羽軍在江東戰場的態勢就非常完美了。

  進入六月份後,整個六月上旬和中旬,關羽都選擇了步步為營、穩步推進。

  從牛渚往東北方向擇山險之地再立兩座營寨,和牛渚縣成掎角之勢。另一邊也從丹徒縣往句容方向立營、掐斷要道。然後高壘深溝,以為圍困久計。

  孫策軍新敗之下,也無力組織任何反撲,只是把兵力漸漸往秣陵收縮,調養傷兵、恢復士氣、堅壁清野。

  可惜如今江南種的還是單季稻,孫策軍治下地盤也還沒學會插秧移栽法,農作物在大田裡的生長週期極長,水稻要到八月過半乃至九月初,才能全部收割。

  如今才六月中,孫策當然沒有辦法在籠城死守時破壞城外的農田,他也不想破壞。

  畢竟距離秋收還有兩三個月,孫策也在幻想著兩三個月裡或許能有轉機、自己緩過氣來之後還能翻盤。要是現在就堅壁清野得如此徹底、把沒成熟的莊稼毀掉,到時候可能反而導致自己餓肚子。

  所以孫策軍的堅壁清野,主要停留在蒐集民間存糧、連帶秣陵周邊百姓撤回城內。那些離城遠的顧不上的田地,哪怕還沒成熟,也先丟給關羽和太史慈的軍屯客去接著種了。

  如果九月份的時候孫策沒能發起反擊,那麼這些糧食就真便宜了關羽了。如果到時候可以發起反擊,那就當是關羽的軍屯客幫孫策軍義務勞動了三個月,這很公平。

  這一番堅壁清野收縮兵力之後,孫策從毗陵撤回的主力戰兵,就有超過一萬五千人。

  加上秣陵原本就有大幾千的常備精兵,以及周瑜從丹徒撤下來的少數部隊,還有牛渚撤下來的部隊。秣陵城內的主力戰兵人數,一度達到了兩萬三四千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