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94章 分化江東,迫降周瑜


                 隨著孫策寧死不屈,錢唐、餘杭二縣順利被關羽拿下,孫家的勢力也算是徹底被掃掉了。

  關羽進城後,安排人安葬了孫策,但墓碑上絕對不會寫衣帶詔事件爆發後、曹操新給孫策封的“揚州牧”官職,只寫衣帶詔事件爆發前孫策的舊官職爵位。

  以示劉備陣營對許都皇帝的聖旨、只承認到衣帶詔之前,此後曹賊的挾君亂命一概不受。但是對於曾經歸附孫家的眾將和文官,也要安撫。

  尤其張昭在秣陵就已經投降了,張紘最後在錢唐時、作為孫策的使者跟關羽談條件,關羽也答應了,張紘便投降了。所以文官系統的接收其實還算和平,主要就是各地的武將還有點小麻煩。

  然後關羽又親自慰問了吳夫人和吳景,讓他們不必擔心,好好養病。

  還說天下紛爭,罪不及家人,孫策之罪,在於不辨忠奸,聽信曹賊,為虎作倀。既然罪行止於此,也就可以人死罪消,不再追究。

  關羽還讓人留下一些錢糧物資,但是被吳夫人扔出來了,表示不需要,她一個老婆子有病在身,也不知道還有多久能活,也不在乎。關羽也就沒再堅持。

  孫家直系因為恐懼都選擇了轉移,只有吳景家人留了下來。關羽便表示會給大哥進言,為吳景的兒子吳奮表一個閒職,領一份俸祿,給吳夫人和吳景養老。

  平定錢唐之後,浙江以南,倒是還有蘭溪江平原和寧紹平原兩塊地盤,但都不用打仗,只要跑馬圈地接收即可。

  就算有些許衝突,也都是跟逃散為寇的孫家潰兵作戰,以及一些山越部族——說來也是諷刺,那些山越人當中,有的部落就是想反漢,所謂的助孫打劉或者助劉打孫,都是扯淡的,本質就是誰在當地掌權,他們就聯合外來勢力反抗本地漢人諸侯。

  當然,山越部落也有相對歸化、願意臣服的。

  總的來說,關羽和趙雲大致評估了一下,要跑馬圈地把浙江以南的會稽諸縣都跑到,至少需要一兩個月時間。要派出新的官員上任掌控,那就是三個月之後了。

  浙南山區地形比浙北平原和太湖平原要崎嶇太多,山路很不好走,同樣面積的地盤,接收所需的時間能比太湖平原慢好幾倍。

  再想把新冒出來的流寇散兵肅清,至少要拖到下半年。而山越問題就不好說了,沒法定時間。所以今年上半年,關羽的部隊都沒法挪作他用,劉備陣營基本上還得休養生息一陣,以消化地盤。

  歷史上孫權徹底掌握江南後,跟山越都糾纏了好多年,這事兒不是光靠武力解決的了的。關鍵還是要發展生產力,讓江南的基礎設施變好,給山區人民更多的可開墾田地,再適度以工商業吸引山民移居到平原謀生。

  這些事兒關羽沒有親自操心,他就讓趙雲帶著輕裝部隊南下圈地,他自己在安定了錢唐局勢後,就回到了吳縣,跟顧、陸等江東門閥討論地方治理問題、儘快全面恢復江東的安定。

  他還給諸葛瑾寫信報了捷,也給身在武昌的劉備報了捷。

  諸葛瑾得信後,也立刻從秣陵趕來吳縣,一起討論治理事宜——而事實上,諸葛瑾內心還擔心另一件事,因為關羽拿下錢唐後,沒有發現孫策的其他族人,只看到了有病在身的吳夫人和吳景姐弟,還有孫家的一堆僕人侍女。

  關羽傲上而不忍下,他覺得孫家其他人沒有罪行,何況他都安葬好孫策了、吳夫人也把他送的錢糧丟出來了,說明對方不相信他“不會趕盡殺絕”,他也就懶得再找了。

  肯留下的孫家部將,基本都投降了,關羽也都接受,至於少了誰,關羽也沒去搜捕。程普、韓當這倆北方將領,跟了孫家三代,現在孫家覆滅,他們不願意再留在南方,自行逃散了,也是正常的,只要別去幫助劉備的敵人就好。

  但諸葛瑾卻比關羽敏感得多,他知道關羽這是小看了孫權,所以急急忙忙趕來吳縣,親臨一線瞭解最新情況。

  一到吳縣,關羽就提前擺了酒宴,給諸葛瑾接風。

  諸葛瑾也無心吃喝,酒過三巡,便問起孫權的下落:“雲長為何沒派人細細搜檢、那孫權等人下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