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詞 作品

第474章 頒佈新政

 如果事情進展順利的話,他正好可以借整個國家的力量,將工業水平迅速提升。 

 到時候能造出來的船,恐怕就不止共創一號、共創二號這麼大了,等那時候,航行遠洋不是夢,如果進程順利一點,蒸汽機技術有了更大的提升,必然也會順理成章將其他高水平運載工具造出來。 

 比如飛機,或者火車。 

 以現在的技術,火車理論上已經可以造出,等這次事情完結後,他回到河源村,就要開始建造從武陵郡到河源村的鐵路。 

 武陵郡是整個南方到北方的樞紐之地,只要這裡成功通行,其他地方一定會很快連接樞紐網。 

 到時候,在生產力遠遠落後的情況之下,整個社會一下就進步到工業時代了。 

 不管是運輸還是作戰,一定是效率極高的。 

 但這一切,都得大瑞舉國之力發展。 

 “國師所言極是,皇上,臣提議,即刻選派人員前往碧州,去國師所說的學校考察,等考察團回京,便立即開展此項工作。” 

 姜非言較惠流莊要滑頭一些,但此時趙寒所說之事,他自然是不敢有所怠慢的。 

 “朕准奏,國師,姜大人一行前往碧州,還請國師先與吳懷安將軍說明情況,以保學習考察之行順利且有所收穫才行啊。” 

 李麓表面雖然是在給趙寒分派任務,但話中的意思也表明了,自己現在雖然是一朝皇帝,碧州等地還是他說了算的,有什麼需要交接的,還需要他來從中協調。 

 殿下群臣混跡朝堂多年,自然是聽出了李麓的話外音。 

 “皇上放心,此事重大,我一定讓各位大人行程順暢,學有所成、行有所得,為我大瑞天下做出貢獻的。” 

 趙寒這一答應,也是給足了皇上面子。 

 緊接著,趙寒又為吏部、禮部、刑部、兵部的業務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其中很多雖然都是照搬前世當政者的優秀經驗,但聽者無不振聾發聵、又耳目一新。 

 朝堂上一心為民的官員聽著,恨不得帶一個小本本把趙寒所說的都記下來回去後好好研究一下。 

 不過這也沒什麼,大不了下了朝,找機會拜訪趙寒或者邀請趙寒到自家府上一敘,到時候再進行深入交流,豈不是兩全其美。 

 商討好這些事後,李麓又下了幾道聖旨。 

 一是揚州知州一職,讓高世貴擔任了,他在最混亂的時候正確選擇了趙寒,為河源村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原本也是武陵郡的郡守,吳士雄雖為知州,但被調秀州後,一來是想把秀州建設起來,再就是他久不在揚州之位,基本也是高世貴在管理大小事務,所以此次人事任免,自然是很合適的。 

 而周不通這邊,自然是官復柴湖縣。 

 按照常理來說,他應該要去武陵郡與高世貴共同管理的,但因其之前的一些錯誤,現在能官復原職,已經是相當幸運的了。 

 而趙寒的共創軍,李麓全權交給趙寒自己封賞,這種極大地自主裁量權交給趙寒,也是屬於無比信任的結果。 

 再怎麼說,兩人也是同枕共眠的關係,看兩人在朝堂上眉來眼去的樣子,退朝之後,免不了一次深入交流。 

 除了這些,李麓還給了趙寒一個天大的特權,凡大瑞境內的所有礦產,全部歸趙寒一人管理。 

 這個時代的人還不懂礦產資源的價值,既不會用,也不會探,更搞不明白每一種礦產的意義所在。 

 趙寒雖然也不算專業,但是隻要能找到,就能發掘出它的意義所在。 

 本來想把所有的工業基地搬到北方來,後來認真思量,便打消了這個念頭,自己的根基是在河源村,一旦離這裡太遠,有什麼突發情況,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呢。 

 這次登基典禮結束以後,反響巨大,所頒佈的一些新政也在民間引起了巨大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