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月下 作品

第 182 章 一碗水

接下來的日子,蕭君澤的生活十分地規律,每天處理政務,教導一下新學生,視察一下襄陽的科研進度。




襄陽學院做為他的重點觀注對象,每年大約能提供三千人左右的畢業生。




在這個時代,這已經是非常恐怖的數量了,而他們去的最多的地方,便是建築行業。




衣食住行,當手中有一點閒錢後,百姓們對住房的需求,也是很難抑制的。




襄陽這些年的巨大商業利益,蕭君澤幾乎都用來投入再生產了。




……




十一月,寒風自西北而來,襄陽城的老少青壯,都已經換上厚實的衣物。




這裡溫度不像北方那樣寒冷,最低也就是零度左右,多穿幾件毛衣,也足以禦寒。




江上依然是船來船往,大小的商船們都不是空船而來,他們或滿載著糧食、礦石,或拖著木料、生絲,還有各地五花八門的特產,來換取襄陽的物美價廉毛線、鐵器、還有玻璃等奢侈品。




比如湘江梅山蠻們,用的就是他們那裡幾乎沒有辦法買出去的灰錫礦,這東西被用來做治蟲病的藥物,還能和鉛礦混合燒出硬鉛,用來做印刷的雕版,可比木板方便好用多了。




還有蜀中木竹,蜀南的大戶們,將大量竹木去青後,拖在大船之後,在江水中兩個月的浸泡,便能做為製紙的原料,還能在船上裝竹蓆、竹簾、蜀錦等物,與襄陽的北方馬隊交易,一個轉手,便能將貨物賣到洛陽去。




而建康、揚州附近的商船,則多是大船,仗著長江開闊平坦,便將大量的稻米運來襄陽——在江南,穀物價賤,送來此地,則要貴上五成不止,偶爾還會帶上江南的刺繡、提花,建康附近的鐵礦。




有時襄陽這邊貨太過緊張,買不到大鐵鍋、琉璃瓦這種精巧物件,那也要裝一船紙、或者書本回去,反正,船不走空,若偶爾能帶幾個學生回去,那就大賺!




畢竟襄陽這裡南北貨商太多太多,許多東西,就算本地的人不喜歡,南來北往商隊卻總能找到吃下貨品的客戶。




……




蕭君澤最近便在處理這些事情。




崔曜是個優秀的管理者,卻不是太厲害的創新者,要建立新的秩序,還得他來指點。




“怎麼能放任大家都用布帛和零碎交易呢,多不方便,”蕭君澤在聽到賀歡說地攤交易基本不用錢之後,果斷反對,“咱們應該鑄造錢幣了!”




崔曜面露遲疑:“可是主公,咱們襄陽並無太多銅礦山,而且,您也知道,如今銅錢,很難使用……”




豈止是很難,從漢末以來快三百年的時間,百姓們對用錢交易那叫一個深惡痛絕,沒辦法,那些把錢融掉,加上鉛錫做成劣錢的事情,在這個時代幾乎都算是良心了,更噁心的是朝廷還喜歡發什麼“當十錢”“直五百錢”“東吳千錢”等大額貨幣來強買強賣。




百姓為此深受其害,寧願把布一條條地撕了用,也不願意用那些劣錢。




更加上如




今崇佛之風盛行,大家手裡的錢,便都捐去鑄成銅佛,更造成了市場上的錢荒,先前元宏還鑄過“太和五銖”,在虧了幾年之後,朝廷也不提此事了。




“不一樣,”蕭君澤微笑道,“你看看這個。”




他拿出一塊鐵塊,放到崔曜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