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月下 作品

第 241 章 機關算盡

一切的一切,只是一個開始。




那位名為李秋山的工坊主,在得到無數工人的崇拜和欽佩後,很快成為了襄陽各工坊主的座上賓客。




但同時,這些工坊主在拉攏他的同時,紛紛派出家中嫡系骨幹,去南邊的荊州和北邊的洛陽開始建立新的工坊,在他們看來,襄陽這個地方居然放任這些泥腿子鬧事,這樣的地方,實在是幹不下去。




同時,這也是一種示威,他們聯合起來,向崔曜表示,如果不對這些工人加以限制,他們會離開襄陽——要知道,無論是南朝的蕭衍,還是北朝的高肇,都沒有一刻放棄過拉攏他們。




對此,崔曜的反應是,愛留留,不留滾,襄陽的事情都是按律法來做,別的事情,要挾不了他。




這些工坊主碰了一鼻子灰,但無論他們怎麼叫囂,也最多隻是去開個分坊,沒有一個真的要把基業賣掉,去別的地方重新開始一說。




沒辦法,這雍州雖然不怎麼照顧他們,但卻已經是這世間前所未有清政廉潔之地了。




雖然也少不了一些中底層官吏吃拿卡要,可如崔曜、斛律明月這樣的大人物,卻並沒有對他們要求各種攤派苛捐,連給他們下單,也是錢貨兩清,從不拖欠,這樣的好地方,別的地方根本想都不要想。




於是,這場加薪的運動,很快蔓延到織坊、玻璃坊等其它行業,但其它行業,卻沒有那麼好使了。




鐵匠畢竟需要一些技術含量,高爐也必須時常維護,但織機和燒玻璃、造船等行業卻沒有這麼多麻煩,你不織,我便關門幾日,反正生絲、河沙什麼的放那裡又不會壞,造船的木材更是要陳放才能使用。




但織工們卻不能堅持那麼久,他們雖然也有一些組織,但襄陽的織工數量太多,根本覆蓋不過來,而且內部分裂極為嚴重,所以,雖然各種反抗此起彼伏,卻也沒有先前那樣大的雨點和雷聲了。




不過,這些也只是表像,在內裡,許多襄陽的工人都談起了鐵坊那一次成功的漲薪,偶爾有空閒,都會討論此事,他們在樹蔭下,在織機的機杼聲中,在與家人茶餘飯間,都會把自己代入那個位置,想著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




那些平日裡苛刻又讓人敬畏的坊主們,居然能被他們這些泥腿子逼到認輸。




這樣的事情,他們以前是無論如何都想不到,也不敢想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工人都認同這種事,在許多老實本分的人心裡,這些要求漲薪的工人們,是不知足的,是忘恩負義的,明明是老爺們給了他們工錢,給了他們活路,這些人卻為了一點小錢,放棄安穩的生活,這就是禍害!




也有一些人,他們吸會默默地聽,有反對的,他們會點頭說是,聽見贊成的話,也會覺得有道理,但兩派在他們面前吵起了,他們便依附人最多的那一派,就像牆頭的稻草一樣,能很輕鬆地偏到隨便哪一派。




……




崔曜對這件事是非常厭煩的,做為一地主政的官吏,他當然是不想看到自己




治下出事,於此事,他還專門問了主上,這種事情,應該如何安排。




蕭君澤坐在榻上,翻看著崔曜送過來的文書,其上已經有許許多多資料,這次事情,前因後果,都被他分析地宛如親眼所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