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舒 作品

第257章 一日為師

尊師重教向來是我們的傳統。

天地君親師。

雖為中國儒家祭祀的對象。

但也是傳統敬天法祖、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念取向。

這些思想發端於《國語》,形成於《荀子》,在西漢思想界和學術界頗為流行,明朝後期以來,崇奉天地君親師更是在民間廣為流行。

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國家的名義,確定“天地君親師”的次序,並對其意義進行了詮釋,特別突出了‘師’的地位和作用。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佔支配地位,孔子的至聖先師地位,使整個社會對老師和文人都是十分尊崇的。

這裡把老師與君親相提並論可見地位之高。

老師又與天地相比竟有些神化了。

古代民間一直有“師道尊嚴”、“尊師重傅”、“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傳統思想。

尊師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所以可以最早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的西周時期的《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中寫道:

“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而在講究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現代。

老師與家長地位平等。

學生與老師人格平等。

需要的是相互的人格尊重。

講究傳統的學生們,很多人保持了對老師尊敬愛戴的傳統,受到家長的友好禮遇。

這一點在西方國家裡的師生關係所不能比的。

應發揚光大。

作為老師應自尊,以身正學高贏得學生愛戴、家長好評,能夠成為讓學生和家長髮自內心敬重的人。

尤其是在物慾橫流的今天。

教師更要禁得住紅包的誘惑,做廉師;

關愛所有學生,做暖師;

以嚴謹規範學生,做嚴師;

以優良專業水平育人,做高師。

當然!

也不能不提的是社會上總有些家長與老師的關係不融洽。

只要是老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有一絲家長覺得不當行為。

就像言語過激,肢體接觸性小體罰並無傷害,懲罰性作業等。

家長毫無包容,不看老師出於教育的好心,便討說法告老師,必須要老師花錢了事。

實際上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上體育課,甲生違紀,老師為控制局面,踢了學生一腳,學生並未受傷。

但家長不依不饒,無理訪纏訪,最終該老師給了8000元才了結此事。

類似的事很多,導致部分教師不得不佛系,教育受影響的還是大多數的孩子與家庭。

有人悲觀認為個別不良家長把“發財致富”的手伸向校園盯著老師。

一旦有教育偏頗之事發生就馬上啟動索賠程序。

假如,真有親子合謀了老師的事情時常發生。

試問這教育還有好嗎?

社會風氣真走到這一步,教育與學校將難以為繼。

如今在老師地位走到這一步。

想必只有靠新修訂的教育法來保護教師權益了。

孔子的《論語》中也曾提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達了孔子對於學習者的態度。

也最應該是我們當代所有學生都應該保持的態度。

聖人認為每個人身上都有他可以學習的地方。

因此應該隨時隨地向他人學習。

同時,他也是強調了對於老師的尊重和敬仰。

認為老師是知識的引導者。

最是應該對他們持有敬重的態度。

試問前面提起的要求老師賠償的不良家長做到了敬重嗎?

若在這個處處講究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現代。

老師為了教育懲戒了調皮的孩子就該賠償。

那麼家長平時氣急動手教育孩子後是否也有做過對孩子的相應賠償?

若沒有。

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理念。

那麼那個要求老師必須賠償的家長就是絕對的無理取鬧!

當然!

那些吹噓人道文化的人。

必定會拿人道說事。

順便還會無情踐踏我們傳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

都是落後的糟粕思想。

更是強烈否定“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思想。

從而支持要求老師賠償的家長行為。

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裡的卷首語: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表明了我國曆史大多數時間都是統一的。

大的分裂時間只是南北朝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