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不禁夜 作品

第二百五十二章 花之爭(九十四)

    在1709年都柏林發表的《論新視覺》中有這樣的句子:

    數學家雖然妄圖以線和角來解釋距離的知覺,可是那些線和角本身是看不見的,而且不精於光學的人亦根本不曾想到它們,絕大多數人都不會隨時帶著測距儀,或者是自己見了一個物像以後,他是否要以兩條光軸所夾之角的大小來計算距離。

    人人都會判斷什麼是自己的知覺,什麼不是,如果我們意識不到一些線和角在心中引起各種距離觀念來,那麼縱然世界上的數學家都告訴我,我知覺到它們,那不是白費麼?

    任何觀念本身不能為人所知覺,我們便不能借它來知覺別的觀念。

    寫這本書的人名叫喬治·貝克萊,他是艾薩克·牛頓的反對者,當牛頓和萊布尼茨創立微積分,成為解決眾多問題的重要工具時,貝克萊就用“無窮小量究竟是否為0”的邏輯嚴謹問題對牛頓進行了攻擊。

    比如將兩面鏡子相對擺放,在兩面鏡子中間放一個人偶,這樣就會形成無數個人偶,這個實驗可以在家裡輕易完成,這時鏡子裡是有有限個還是無限個像呢?

    從光是能量的角度考慮,光線反射過多次後強度會下降至無法成像。

    假設光線在兩面鏡子多次反射中不存在損失,那麼隨著反射次數增加,人偶會越來越小,最後小到人眼無法觀測的程度,這個人眼無法觀測到的像難道是不存在的?

    兩面鏡子相對擺放會形成透視效果,看著好像變成了一個走廊,然而實際上兩面鏡子依舊是平面,除非鏡子裡有另一個三維世界,這種情節一般是小說和故事裡才有的情節。但是鏡子的像確實產生了一種“距離感”,這也是那位阿拉伯的學者提出來的,“隨著反射之間的距離拉大,人們就會因為這種微小而看不見”。

    無窮小量在牛頓的理論中一會兒說是零,一會兒又說不是零,貝克萊嘲笑無窮小量是“已死量的幽靈”,而這也是牛頓理論中缺陷的關鍵要點。

    “0”在阿拉伯數字中代表虛無、沒有,但是在很久以前,人類是沒有“0”這個概念的,或者說是邏輯不成立,舉個例子,“真空”裡依舊存在諸如氧、二氧化氮等氣體,代表量子真空的迪拉克之海充滿了負能量電子,儘管這些粒子是不可觀察的,但它們卻不是虛幻的,物質就像漂浮在狄拉克之海的表面上。

    當正反物質相遇時,就會產生湮滅效應互相抵消,發生爆炸並且產生巨大的能量。

    當然,將這個和一個乞丐解釋,他完全不知道對方在說什麼,他只知道他的口袋裡是“0”,一個銅板都沒有。曾經有個故事,一個哲學家問船伕,你會不會歷史、語法之類,當他掉入水裡的時候,船伕問哲學家,你會不會游泳,哲學家說“不會”,於是船伕說“真遺憾,你將失去整個生命。”